Saturday, September 10, 2005

医学名词:中英文对照 (妇产科)

有用的医学名词:中英文对照 (妇产科)

妇产科: Obstetrics & Gynecology
子宫: Uterus
子宫口: Cervix
阴道: Vagina
月经: Menstruation (Periods)
下腹部痛: Low abdominal pain
阴道分泌物: Vaginal Discharge
月经周期: Menstrual Cycle
月经痛: Dysmenorrhea
无月经:Amenorrhea
怀孕: Pregnancy
预产期: Date of delivery; Due date
害喜: Morning sickness
胎儿心音: Fetal Heart Sounds
流产: Miscarriage
堕胎: Abortion
破水: The Show (Mucus-Like) Membrane Rupture (我去医院时,门口的保安说的是 water broken)
阵痛: Labor Pang
早期破水: Premature Rupture
腿抽筋: Leg Cramp
排卵: Ovulation
受精: Conception
着床: Implantation
胎儿: Fetal
胎动: Fetal Movement; Quickening
妊娠纹: Striations of Pregnancy
尿道炎: Urinary Trust Infection
蛋白尿症: Albuminuria
羊水过多: Polyhydramnion
胞状畸胎: Hydatid Mole
宫外孕: Ectopic Pregnancy
输卵管怀孕: Tubal Pregnancy
产道: Birth Canal
直肠检查: Rectal Examination
阴道检查: Internal (Vaginal) Examination
分娩: Delivery
子宫收缩: Contraction
会阴切开: Episiotomy
会阴缝合: Perineorrhaphy Stitch
产后: After Birth
脐带: Umbilical Cord
胎盘: Placenta
恶露: Lochia
早产: Premature Birth
死产: Still Birth
双胞胎: Twins
多胞胎: Multiple Birth
胎盘前置: Placenta Praevia
胎盘分离: Separation of the Placenta
盘卷脐带: Coiling of the Umbilical Cord
骨盆狭窄: Narrow Pelvic
会阴裂伤: Laceration of the Perineum
子宫破裂: Tubal Rupture
产褥热: Puerperal Fever
剖腹产: Caesarean Section
产钳助产: Forceps Delivery
母乳喂养: Brest Feeding
人工喂养: Bottle Feeding
初乳: Colostrum
新生儿: Newborn Baby
怀孕中毒症: Toxemia of Pregnancy

Friday, September 09, 2005

如何在公司内部网络中使用破网工具

如何在公司内部网络中使用破网工具

--------------------------------------------------------------------------------

【大纪元6月22日讯】在局域网里,包括公司的局域网,一般都能上外国普通网站,那么大部份都可以这样方便的突破封锁:上互联网时,如果IE需要设置代理,则启用那三个破网软件,也都需要通过IE的代理;如果不需要,当然破网三剑客也都不需要啦。
  在公司的局域网,不要管局域网多复杂。其实所谓复杂,大多只不过是局域网上对内部资源的共享与资源分配造成的,只不过是运行了诸多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造成的。只要局域网遵循TCP/IP协议族,只要能上互联网,就都能够使用破网三剑客。破网三剑客都是全程加密和变化的,网管要查可不容易。当然,在公司,一般浏览浏览禁网就算了,不适宜登录禁网论坛。要登录禁网论坛,要更安全,起码电脑要完全归自己管。家里的电脑才合适。

  假设公司内必须通过公司的http代理服务器才能上互联网(也就是平时,必须在浏览器内有公司http代理服务器地址才能上网),那么在公司内部使用三个破网软件上禁网,如何把破网软件设置为通过公司http代理服务器,这就是本文讨论所围绕的问题。三个破网软件设置了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是否仅仅指寻找节点时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还是包括连接节点也都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呢?我认为是包括连接节点也都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的,而不仅仅是寻找节点的时候(否则,在公司上禁网的方法就只能是https://节点IP,或者 https://www.动态域名了。)

  在公司内部网中使用三个破网工具上禁网,数据流的走向示意是:自己---->破网工具---->公司http代理服务器---->(破网工具)连接国外的加密代理节点,上禁网。

  可见,如果数据流是 “自己---->公司的服务器”,则不能突破封锁,要注意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

  三个软件分别独立使用时,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如下。

  一、对于自由门freegate,分开讲:

  (1)让freegate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当节点找到、主页出来后,直接看各种链接,这也属于我说的一般浏览浏览禁网,这种情况下,浏览器所访问的禁网,地址要保证是以 http://127.0.0.1/ 特殊方式开头,这样数据流才是经过了freegate。不可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类似 http://www.abc.com/ 这样普通方式的禁网,否则数据流是不经过freegate的,而是通过浏览器中的公司代理服务器去访问禁网,有危险!

  (2)如果,当节点找到后,选择了某个节点来“设置自由门代理”,要检查IE 是否取消了公司代理服务器地址、IE内的代理是否自动被改成127.0.0.1:8567,如果是,那么IE的地址栏可否访问类似http: //www.abc.com 这样普通地址方式的禁网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这时数据流也是走freegate。但如果不是,如果没有改,就不能连禁网!

  (3)如果,当节点找到后,不选择某个节点来“设置自由门代理”,而是选择某个接点来“设置密道”,可否上网呢?我认为,这时打不开任何普通方式的网页。即使 IE内的代理自动被改成127.0.0.1:8081,可这却是走了密道,而密道并不知道公司代理服务器,因为我们自始至终并没有指定密道要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出去。

  二、对无界而言,当这软件在启动时选择使用IE内设置的公司http代理(或手动填上公司http代理,如图“无界通过公司 http代理”),则情况和(2)有点类似:如果IE内的代理自动改成了这软件的 127.0.0.1:9666,就可直接点击它主页上的普通方式的禁网。因为,这时数据流是走无界,然后无界软件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连接了禁网。但如果 IE内的代理没有改,仍然是公司代理,就不能连禁网!

  三、对花园而言,当这软件设置了通过公司http代理服务器(设置方法,可在任务栏花园绿色图标上点“右键”菜单----“选项”中填写),此时情况略有不同。由于花园的特点是,不管IE 内有没有代理,IE地址栏的地址一律强制由花园软件接管,那么我认为,即使IE内的代理没有任何变化,数据流也都是走花园软件的,也都可以直接在IE地址栏上输入普通方式的禁网。不知道是否如此。

  总之,浏览器内究竟设置了什么代理、有什么代理,要经常查看,特别是在每一种方式变更的前后。而且,在公司,由于公司的桌面电脑不是自己家里的,不是那么容易想怎样弄就怎样弄,因此要防止桌面电脑泄露了上禁网的信息,一般浏览浏览禁网就算了,登陆禁网论坛就更要小心(但不推荐上论坛)......

  另外,在测试时,可以试被封锁的国外的著名新闻网站,诸如CNN.com等。如果直接不能上而通过破网工具可以上,说明设置有效,这时再上大法网站。

网络审查

概述 http://web.linix.ca/ch/pedia/index.php
对网络进行审查的国家不只有中国大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对网络的内容都有着或多或少、方式多样的审查。有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下文的“中国”皆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网络审查相对其他国家严厉,所以招致到一定批评。在此,主要对中国大陆的网络审查进行说明,其他国家和地区请参见其他语言版本。

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查的原因和方式是多样的。色情、邪教、教唆自杀的内容在很多国家都被禁止,甚至在部分欧洲国家,一些发表在网络上的政治言论也被论坛运营者筛选甚至修改,对此的各方面意见很多,批评也都有。

中国网络的发展比较快,截至到2004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有9400万(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在家上网的人数在世界上的排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人上网主要是阅读报纸杂志和收寄电子邮件,利用网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也在稳步增加。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正以每月5%至6%的速度增长,中国网民人数就很快将达到人口的四分之一,或略超过2亿5千万人左右。有部分专家认为“对于个人通讯和特别是来自海外的信息,从建立互联网的第一天起,中国大陆政府就开始了网络审查。”近年来,多部为互联网制定的法律也开始在中国实行。

[編輯]对网络审查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編輯]中国政府的立場
中国政府认为由于网络信息质量和真实性参差不齐,比如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认为是带有敌意而建立的,具有煽动、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在人民的辨别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其影响和蛊惑;被认为容易腐蚀少年儿童心智的色情内容;被认为传播邪教的内容。所有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中国政府处理此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封锁对这些网站的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说,经过外交部的调查,这些被封锁的网站内容都是不合法与不健康的,所以予以封锁。香港南华早报曾引用国安部官员的话说,政府认为:争取解除网络封锁的努力是“外国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阴谋。”通常这样的网站都会涉及六四事件、法轮功(被官方认为是邪教)、色情,台湾獨立问题以及西藏獨立问题。

[編輯]反對者的观点
在中國,及在中國以外,都有人认为這些舉動都是侵犯人权的,“牛教”创始人之一、几乎是独自写出Peekabooty技术的巴洛斯基先生是从事破网的工作者之一,他认为中国政府的做法是侵犯人权的,因此反对进行网络审查封锁,他说:“看到别人粗暴地侵犯人权,严厉的网络管制,我决定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发对等网络系统Peekabooty,并开放源代码,让大家都来使用和改进。”

[編輯]其他人的观点
互联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净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色情。众多学术商业网站并没有被封锁,但是也使诸如CNN/BBC一些新闻媒体网站却无法正常浏览;另外有些人认为,CNN/BBC的言论有失公允,对中国的报道带有偏见,是需要进行审查的。有人认为,审查的同时造成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消耗。

[編輯]主要网络审查技术及突破技术
[編輯]国家入口网关的IP封锁
从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只有教育网、高能所和公用数据网3个国家级网关出口,中国政府对认为具有颠覆性质的站点进行IP封锁,这是有效的封锁手段。对于IP封锁,用普通代理技术就可以绕过。只要找到一个海外的普通代理,然后通过代理就可以浏览自己平时看不到的资讯了。但网络封锁部门也就开始把人们常用的代理加入了IP封锁列表。

[編輯]主干路由器关键字过滤
在2002年左右,中国大陆研发了一套系统,并规定各个ISP必须使用。思科等公司的高级路由设备帮助中国大陆实现了关键字过滤,最主要的就是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入侵检测系统。它能够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关键点收集分析信息,检查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利用这些设备主要进行网址的过滤和网页内容的过滤。“思科公司为中国特制了数据包级别的内容过滤路由器(content filtering filter)。而中国的路由器80%是思科公司的。”正在进行中的“金盾工程”是一个与Novell的合作项目。这个工程将包括生化监控、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等技术。

关键字过滤的弱点就是对已加密的信息无能为力,而网址的关键字和网页的关键字都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加密,从而使这样的信息过滤系统从根本上失去作用。不同的加密手段也是后来所有突破网络封锁软件的基础。

[編輯]域名劫持
域名解析(DNS)的基本原理是把网络地址(域名,以一个字符串的形式,比如 www.google.com)对应到真实的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网络地址(IP地址,比如216.239.53.99 这样的形式),以便计算机能够进一步通信,传递网址和内容等。

在世界上一共有十几个根(Root)级别的域名服务器,到目前没有一个安装在中国大陆, 所以中国大陆方面不能从根本上控制修改域名。他们用路由器提供的IDS监测系统来查找所有的域名解析(DNS查询)请求,把其中的含有关键字的请求找到,然后返回一个假的地址,这样就防止了人们访问被过滤的网站。

2002年左右,中国大陆开始采用域名劫持手段。域名劫持就是在自己的网络范围内把别人的域名(网络地址)改成假的IP地址,让自己网络范围的人都没法访问别人的地址。这种行为是违反国际规则的。

同时,为了防止高级用户自己直接使用有正常功能的境外的域名服务器,中国大陆也开始不断地封锁海外的DNS服务器,已经封锁了几百个北美的DNS服务器。

域名窃持的一个弱点是,它不是很稳定,在某些网络速度快的地方,真实的IP地址返回得比窃持软件提供的假地址要快,因为监测和返回这么巨大的数据流量也是要花费一定时间的。

第二个缺点是,在网上查询域名和正确的IP非常容易。一个是利用海外的一些在线IP地址查询服务,可以查找到网站的真实IP地址。比如http://216.92.207.177/tools1.htm , 就可以查询网站的真实IP。在Google上搜索一下,会找到更多类似的服务。

第三個缺點是,由於互聯網的高度流通,使有關當局的措施不時影響到海外的用戶。

[編輯]反对者的主要突破技术
互联网的分布式设计从根本上保证了没有一个政府和组织能够真正控制这个网络。与中国大陆网络审查的技术发展相对应,很多简单有效的绕过审查,突破封锁的技术,方法和软件被追求网络自由的人发现和发明出来。

早期的工具(1990年代底-2002年),都是普通代理工具的完善。当时还没有内容和网址的过滤,只要找到合适的普通代理,在浏览器中设置代理服务器和端口,基本就可以畅通无阻。当时的工具基本是擅长于代理的搜索、校验和动态切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代理猎手”和“MultiProxy”等。

2002年左右中国大陆采用关键字过滤的时候,各种加密的代理也就应运而生了。比较有名的就是SSL加密页面代理。它能够把其他网站的内容抓过来,然后用SSL的加密传递给用户。只要用户找到一个加密代理,就能够浏览其他各种被封锁的网站,而所有的信息都是加密传输的,包括网址URL。采用这种技术的包括safeweb及后来的花园,无界浏览,动态网、代理看世界。 很多突破封锁的软件经过开发者的不断创新,已经简化到启动程序就可以了,而不用更改浏览器的任何设置。浏览器的访问网页的请求被这些程序自动透明的处理,包括搜寻最快,最安全的代理服务器,加密网址和网页内容等。

[編輯]一些网络审查及影响
1995年以来,中国大陆已经颁布了60多项法规来规范Internet 活动,由公安局,国家安全局的工作人员监视着网站、聊天室和私人的电子邮件。这些管制措施被认为是很有效果的。在90年代初政治状况比较敏感的日子,政府要求网管对法轮功和六四等题材的网址严格封锁,对国内日益泛滥的色情信息却还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关心与重视。自2004年中,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善,有关当局开始大力打击网上色情。同时,北京蓝极速网吧的一次人为火灾也触发大陆对网吧的规范化,例如消防安全、上网实名登记,要求安装“网警110”之类的软件-这种软件能过滤50多万带有色情与认为含有违法的内容而被禁止访问的网站等等。但是也有言论认为这是一些部门为了增加一些官方产品,例如软件和防火用具的销量而提高许可标准。规范化过程中数以万计的网吧因此被关闭。

一方面,对于部分国外的网站,北京限制其部份和其网络审查标准有冲突的功能。例如搜索引擎Google在2002年曾经一度被封锁长达10天,就是因为北京发现通过其“网页快照”等功能可以访问一些被封锁的网站的内容(这一功能在大陆主要因特网服务商的网络内至今依然无法正常访问)。由于限制过多,民众的反响强烈,北京之后解除了对Google的封锁,但是部分功能被限制。

另一方面,北京也依法限制了一些有明顯過激行爲的网站的活动。例如曾经在1999年发动网民攻击美国网站的中国黑客联盟和中国红客联盟。红客联盟已被停办;黑客联盟已改名为“中国文化安全网”。此外,北京还关闭了一些有严重排外倾向的网站。

[編輯]对言论的审查及影响
北京制定了一套要求网络出版商自我审查的规定,违反规定的惩罚可能是关闭网站。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政府部门、大学和其它组织签署了由中国互联网协会起草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签署者同意禁止“制作、发布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危害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很多公司的搜寻器已有效地滤掉含有“人权”、“法轮功”和“1989天安门”等通常被北京认为具有违法内容的大部分网站。

2001年据说有8人因在网上发表危害国家政权的文章或信息而被控犯有颠覆罪被逮捕。但这种所谓的反动文章的范围不甚明确,很多人觉得由政府做主的意味比较大。

也有人认为这些措施太严厉,限制了因特网本应具有的言论自由和民主精神,不利于那些发表独立见解和思想的网站。于是有人引用《世界人权宣言》 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来维护网上发表文章的权利。

2005年1月19日,据说北京為防止有人借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的事而借題發揮批評中央,除了刪除部分網上論壇有關對趙紫陽悼念的留言以外,亦要求把“趙紫陽”加入部分网站的過濾詞列表中。([1]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5/01/200501151424.shtml))。

[編輯]對香港地區的影響
据说北京對網路資訊的管制,很多时候所產生的影響都不只對內地有效,而是不時都會影響到其他地區。舉個例子:2005年1月22日凌晨,在香港的不同網路都不約而同的不能存取《大紀元時報》(与法輪功相关的报纸),而其IP位址就被挾持及重定向到其他不相關的網站去(在 i-cable 的線路被導往日本一家叫柴田的家具店,教育學院的線路則被導往新英格蘭一個曲棍球的網站)。

此外,据说北京過去亦曾多次因為防止內地網民前往香港的著名BBS香港網站而對其伺服器及DNS Server進行攻擊,使香港的用戶都不能依正常途徑連往該站。即使站長多次改變使用的線路,亦不能免過被攻擊的命運。另外,在香港亦不時不能連上 www.google.com;反而 www.google.com.hk 則任何時候都可以連上。

[編輯]一些被管制的网站
大量色情的论坛或网站被取缔或者被封锁;
法轮功及其他宣扬邪教的境外网站被封锁;
部分激进反日网站;
中国大陆部分高校BBS只对校内IP开放;
北京大学一塌糊涂BBS(已關閉);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已被限制为校内访问,实行实名制);
南京大学南大小百合BBS(已關閉);
中国大陆部分公網BBS被关闭或限制功能:
[編輯]一些被限制访问的网站
以下限制针对中国大陆主流因特网服务商的用户


香港部分BBS被屏蔽;
中文维基百科的部分敏感页面被屏蔽;
无法访问Google的部份功能:
Google网页快照功能不可用;
Google翻译无法正常使用,Google中文翻译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_t)无法访问
部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被限制访问:
BBC中文网[2] (http://www.bbc.co.uk/chinese);
美国之音[3] (http://www.voa.gov)(包括美国之音的非中文语种网页);
自由亚洲电台[4] (http://www.rfa.org)(包括自由亚洲电台的非中文语种网页);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中國時報系);
聯合新聞網 (http://www.udn.com)(聯合報系);
TVBS 無線衛星台 (http://www.tvbs.com.tw);
香港明报网[5] (http://www.mingpao.com);
Yahoo雅虎香港 (http://hk.yahoo.com);
其它网站:
Sourceforge的部分虚拟主机 (http://vhost.sourceforge.net);
新语丝 (http://www.xys.org);
Yahoo! GeoCities 上的所有个人主页 (http://geocities.yahoo.com);
Blogger 上的所有个人 Blog (http://www.blogger.com);
台湾的大多数政府网站;
香港網站 (2005年5月2日被封)
[編輯]参看
互联网审查
言论自由
[編輯]外部链接
中国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一览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192893.htm)
美国杂志:谁失去了中国的互联网? (http://internetfreedom.org/gb/articles/1065.html)网络自由同盟
言论自由与中国互联网 (http://internetfreedom.org/gb/articles/1051.html)网络自由同盟
中共网络封锁技术漫谈 (http://www.dajiyuan.com/gb/nf2852.htm)
范傑臣《從多國網路內容管制政策談台灣網路規範努力方向》·摘要 (http://mail.nhu.edu.tw/~society/jccic/02/ab/s2-09c.htm)…全文 (http://mail.nhu.edu.tw/~society/jccic/02/fu/2-09.pdf)
方汉奇专论:法轮功与互联网 (http://www.zhengqing.net.cn/2003-04/30/content_1897279.htm)

Wednesday, September 07, 2005

2005 SALARY SURVEY

2005 SALARY SURVEY
http://www.adtmag.com/print.asp?id=11708

9/1/2005
By Enterprise Systems

Good News for Application Developers…


Overall, there is a cautious optimism about new and ongoing opportunities in IT which may translate into increased compensation. "The market is starting to heat up again," says an IT executive with a southeastern government agency. "The highest demand is for Web developers with some mainframe knowledge to know how to link the two up."


The IT job market has been strengthening over the past year, but many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aggressively cost cutting, keeping their IT departments lean and mean, according to a new salary survey of 1,170 enterprise IT sites conducted by Enterprise Systems [Editor’s note: ADT and Enterprise Systems are owned by 101communications].

Among seven key IT staff positions cover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four saw increases in average base salaries over the past year while three suffered downturns. The worst positions to suffer, and slowest to recover from the downturn earlier in the decade, are systems related jobs.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size of our IT staff has dropped from 150 to 95, leaving a user-to-staff ratio of 158-to-1,” laments one respondent, a manager with a government agency based in the Midwest. “Salary increases for this year barely top at 1.5 percent. The most sought-after skill is the ability to do everything with nothing.”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jobs, on the other hand, saw rais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ome other bright spots driving the latest salary increases for developers and administrators, according to survey respondents. “We are giving good raises to our employees—Microsoft certifications are drawing the best compensation,” says a manager with an IT development firm based in the Southeast. Another survey participant, a manager with a telecom development firm, speculates “security is going to be a big boom in the next few years.” He also identifies “larger-scale management of network services and capabilities for VoIP, video conferencing and more” as a career and salary growth area for IT professional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ANAGERS
With all the hype and excitement around SOA and Web services, these should be heady times for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anagers. However,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may be tempered by outsourcing as well as IT budgets that continue to be tight. AD manager salaries have plateaued in recent years, and bonuses have slipped. AD managers—who plan, direct and control all day-to-da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functions—are earning base salaries of about $86,500, roughly a 1-percent dip from last year’s survey.

AD managers are projected to earn bonuses of about $6,900, down slightly from last year.

Typical AD managers in the survey will see salary growth up to 24 percent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Salaries range between $74,000 at entry level to $98,400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of experience.

AD manager salaries are strongest within the high-tech and software sector, averaging $102,000. Financial services follow at $98,300, and AD managers in the services sector follow at $93,000.

Executives leading development for business-to-consumer systems average about $98,000, giving them the highest pay. Those overseeing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uppor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s average about $93,200, which is also higher than average.

APPLICATION PROGRAMMERS
This is a good year for application programmers. Those who write and text code saw the largest jump in salaries across the IT staff positions covered in the survey for the second year in a row, and now average about $56,500—a rise of 6.6 percent over last year’s survey. Average base salaries for this position have risen by almost 15 percen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decade.

Bonuses have been healthy for application programmers too. Programmers are seeing bonuses averaging $2,665, up 11 percent over last year. However, app programmers have yet to recapture the bonuses they saw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cade.

Because many programmer jobs tend to be entry level, these salaries are the lowest in the survey, and long-term career and salary growth in this category is limited. App programmers who have remained in these positions for 10 years or more make about 37 percent more than their entry-level counterparts. The typical programmer in the survey has about six years of industry experience.

Programmers in mainframe and Unix shops make the most, topping $59,000 a year in base salary. By development language environment, programmers in CICS and COBOL shops fare best, drawing average salaries of almost $62,000 for CICS-based development and $59,000 for COBOL.

Companies deploying and manag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to-consumer systems have the most generous compensation for programmers, paying annual base salaries of about $61,000 and $60,000, respectively. ERP skills also command close to $60,000 in base compensation for application programmers. “Rates are staying down but opportunities are picking up,” says one respondent, a manager with a southeastern IT service company. “ERP programmer skills are in high demand and in somewhat low supply.”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salaries are strongest within the high-tech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 averaging about $67,000 and $61,000, respectively.

SYSTEM PROGRAMMERS
Systems programmers are having the toughest year in terms of salary and bonuses. Overall, salaries for this category slipped from last year’s survey. Systems programmers—workers supporting the corporate infrastructure and networks—are earning base salaries of about $67,150, down almost 5 percent from $70,400 since last year’s survey. Salaries for this position have remained relatively stagnant since the survey first covered this position in 2002.

Systems programmers project they will earn bonuses of nearly $2,665, lower than last year. Typical systems programmers in the survey may see tremendous salary growth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however. Salaries range between $49,000 at entry level to $77,000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f experience.

Mainframe skills continue to be a strong suit for systems programmers, who earn an average of $71,100, outpacing their Unix counterparts by about $2,000. By development language environment, systems programmers in CICS and COBOLshops fare best, drawing average salaries of $72,100 and $70,200, respectively.

By application area, systems programmers in ERP shops receive the highest base compensation, averaging $68,700 in annual base compensation. Those in business-to-business shops follow with $68,000. Systems programmer salaries are strongest within the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sector, averaging $81,200 annually.

PROGRAMMER/ANALYSTS
Application programmer/analysts—who develop applications and environments—saw modest salary growth since last year’s survey, rising about 2 percent, an average of $63,800 to $65,200. Over the long term, P/As have seen their compensation climb by 13 percen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decade. P/As expect to earn bonuses of about $3,400 this year—about the same as last year, but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earlier in the decade.

The typical P/A in the survey has about six years of experience. Long-term salary growth prospects appear solid for professionals remaining in these positions. P/As with 10 or more years of experience make 26 percent more than their less-seasoned counterparts. An entry-level P/A can expect to make an average of $57,500 a year, a figure that climbs to almost $73,000 for those with 10 or more years of experience.

P/As working in companies with e-business initiatives under way saw the highest payoffs. Those with companies with business-to-consumer implementations earn average base salaries of $66,700, while employees at business-to- business sites make $66,100.

By development language environment, programmer/analysts in CICS shops fare best with average salaries of $67,100, followed by those with C/C++ shops, with average salaries of $66,000.

P/A salaries are strongest within the healthcare sector, averaging $74,000 in annual base compensation. P/As in the high-tech and software sectors follow with $70,800, and those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receive $68,500.

SYSTEMS ANALYSTS
App systems analysts working in mainframe and Unix shops earn the highest salaries for this position. Overall, however, systems analysts—who typically work with corporate management, end users and clients to plan and design systems—saw no growth in annual base salaries over the past year.

Currently, these IT professionals earn about $67,900, down slightly from $70,900 in last year’s survey. This is nearly 3 percent higher than average salaries in the first survey of this series, conducted in 2001. Although average annual bonuses for system analysts are the highest of the IT line positions measured in this survey, bonuses have fallen by more than 2 percent from last year (bonuses are down more than 4 percen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decade). System analysts look to earn $4,100 on top of their base salaries for this year.

The typical systems analyst in the survey has about nine years of industry experience. On average, system analysts with 10 or more years of experience make up to 39 percent more than their less experienced or entry-level counterparts. Systems analysts working with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infrastructures fare best with $70,700 in annual pay. Salaries are strong at ERP sites across the positions covered in the survey. “Implementation of our new ERP is driving our salaries these days,” says an IT manager with a Midwest-based retailer.

Unlike last year, salaries at ERP sites are higher than business-to-business implementation sites. The survey reveals salaries at ERP sites average $69,700.

By operating system environment, systems analysts in Unix shops fare best, drawing an average salary of $69,100. However, this is only about 2 percent above the overall average. Those systems analysts working in Linux shops (distributed systems only) saw the lowest compensation, averaging just over $65,000 a year.

System analyst salaries are strongest within the services sector, averaging about $75,000, followed by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and high-tech and software, both at $73,000.

Chart: Programmer/Analyst, System Analyst Salaries
Chart: Applications Programmer, Systems Programmer Salaries
Char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anager Salaries, Regional IT Salaries, IT Salaries by Industry, IT Salaries by Company Size

Saturday, September 03, 2005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转帖]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虽然我一向标榜远离政治,对所谓的世界大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失望。但最近的很多很多事情,还是让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我厌恶评论,因为评论家大多只是坐而论道的好手,一旦起而行之,则捉襟见肘。站着说话不腰疼,固然很惬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许会因为我说的这些而打了自己的嘴巴。但我还是决定要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房子里的人要闷死了,你把他叫醒固然很残忍,但,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叫醒,又怎么没有可能把房子打一个洞来透气呢?


我知道,也许我也不能把这座房子建的更好,但希望我说的话,能够给别人一些启示或者思索,这些启示或者思索中,也许就有建房子的高手呢。


我今天要说的是,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


昨天在网易商业报道上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之。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工(我不知道具体是那所大学的简称)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 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样得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坊锥形的社会结构。


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尽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做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段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nnd,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狗屁!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启,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tnnd,又是教育,教育,tmd的中国教育,被这些狗屁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狗屁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现在我依然说这话。


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最后,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不爱自己的人民,你有什么权力要求自己的人民去爱他的国家。


希望,我们,不要说这句话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b2.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economics&articleId=economics_10605f34ca701c8

大中国繁荣下掩盖的具体真相: 抓阄上学 没抓上跳崖

大中国繁荣下掩盖的具体真相: 抓阄上学 没抓上跳崖 本报记者段文报道 昨日中午,兰州市榆中县新营乡一个小山村。小梅(化名)家的烟囱里冒出袅袅青烟——一家人像往常一样围坐在炕头边吃饭,桌上摆的还是那几样小梅平时最爱吃的菜。与几天前不同的是,小梅父母脸上的笑容被紧锁的眉头所替代。6天前,因家庭贫困,当小梅知道父母无力再负担自己的高中学费而面临辍学后,心灵失衡之下竟纵身跳下山崖!这一切,都要从8月24日那天类似玩笑的“抓阄”开始说起……姐弟抓阄上学  8月24日下午,对于开学就要念高二的小梅和她的弟弟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父亲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说,今年收成不好,家里没钱同时供两个孩子念高二。只能通过抓阄的形式,集中家里有限的资源供其中一个孩子继续读高中。父亲放下烟斗,叹了口气从口袋中取出两个小纸球放在手心,让两个孩子抓阄,然后把纸球放回自己的手里。抓阄结束后,父亲说,小梅的弟弟继续读高二,而她只能在筹措到钱后再继续上学。昨日,小梅父亲一直对记者强调那次抓阄“仅仅是个玩笑”。2005年8月31日,兰州市榆中县新营乡谢家营村,由于贫困,不得不和弟弟抓阄争取上学机会的姐姐杨英芳精神失常,离家出走4天后被村民在本地的一处悬崖下发现。由于受到惊吓,时时抓住母亲的手,包括睡觉杨英芳的母亲一直依偎在她的身边父亲满脸愁容杨英芳在上学时因成绩优异受到学校奖励   连线小梅  阳光明媚,天气似乎让小梅萎靡的精神也开始明朗起来。她主动与记者进行了简单对话。  小梅:弟弟开始上学了吗?  记者:是的,已经上课了  小梅:哎,我现在就想上学……  记者:你当时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小梅:家里的条件只能供一个人上学……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回事就(跳崖)……  记者:你现在身体怎样?  小梅:头很痛,全身使不上力气。  小梅的身体状况显然并不能让她长时间说话,她转过头停止了和记者的对话,继续朝着墙角发呆。  小梅父亲嘴里喷出越来越浓的旱烟,记者眼中小梅的脸庞也逐渐模糊。那么,小梅上学的希望会不会悄悄散去?她的命运将走向何方?离开她家的时候,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如小梅父亲口中的旱烟一般,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就是这两个字团决定她的不幸命运因家里的贫困,父亲扬育祥多次外出打工  经济拮据  无奈出下策  小梅的父亲蹲在家门外,一个劲地抽着旱烟。小梅母亲抓着女儿的手坐在炕边。记者看到小梅的胳膊上,腿上到处都是刮伤的痕迹。小梅的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但家里的墙壁上到处是姐弟俩的荣誉奖状。小梅父亲说,今年收成不好,一共只卖了不到2000元钱,两个小孩一年高中的学费、生活费合计要六七千元,家里实在拿不出足够的钱于是抓阄决定让儿子小强(化名)继续上高中,哪知女儿竟离家从山崖上跳了下去。这个汉子愧疚地说,由于家里没钱,女儿一直没有送到医院,他现在正四处筹钱打算为女儿治病。就是这个山崖  女儿失踪  两天后被人发现  据小梅的父亲称,抓阄后,女儿变得沉默寡言。25日傍晚,小梅父母干完农活回家后发现女儿不见了。夫妇两人很着急,他们动员全村的人满山找了两天三夜都没找到。8月28日的上午,一个来自永登的电话告诉小梅父母,小梅在靠近临洮的一处山崖下被找到了。原来当天上午,一位牧羊人在此放羊时在山沟的草丛中发现了小梅。  小梅的母亲说,姐弟俩学习成绩都很好,她也很想让两人都上学,但家里的情况不允许。“每当女儿说想上学,我的心就像刀子割一样。”小梅的母亲说。邻居们也向记者表示,他们看到小梅这样很难过。“小梅的外伤可以医治,但她心里的伤怎样医治?”一位村民担忧地说。弟弟努力读书  弟弟心愿  很想姐姐能念书  昨天下午5时许,记者在榆中县某中学见到了正在读高二的小强。他说,父亲用抓阄的方式决定他们两个谁继续读高中后,姐姐便失踪了。直到前几天,母亲打来电话告诉他,姐姐已经找到了,就是受了点伤。“我想让姐姐也能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小梅弟弟低着头说。


海外教育基金会,民间的慈善组织,主要是帮助中国适龄儿童解决失学问题。可以直接去网站,中小学生一年的学费要40美金.海外教育基金会是美国注册的慈善机构,没有在中国注册,这就注定了,她不是由中国政府插手的慈善机构。Question: 据说所有的慈善组织的捐款有50-80%是用于机构自身的运转, 你如何让人相信你们的捐款都用到了学生身上呢?给小孩子的照片,姓名等等,很多是一个孩子被送给很多人. 好事, 但也应该有个好的交待才不会让捐助者失望.Answer: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一些大的慈善机构确实是这样运营的。海外教育基金会因为所有的工作人员是义工,所以这部份费用降低了很多。我把2004的财务情况简单说说吧,会更加清楚:2004年海外教育基金会共募捐$148,658.08,其中(注意,百分比是基于支出而非总募捐款的)---------------------------------------------------------------------------------------用于助学金 $61,225 73.87%用于校舍建筑 $4,014.48 4.84%修路 $5,000 6.03%图书馆项目 $7392 8.92%基金会费用 $5,250.03 6.33%---------------------------------------------------------------------------------------余款 $ 65,776.57可以看出,海外教育基金会的运做基金只占到总费用的百分之六,若想一点都不花钱是不可能的啦,光宣传品,给捐款人寄小朋友的成绩单,寄每年的财务报表,都是很大的投资。为了省钱,我们很多宣传品是拿回中国印,再背回来的。你说的给捐款者交代的事,是我们一直都在注意的,如果你在我们这里选择了某个小孩子,你会定期收到小孩的成绩单;如果你仅仅是捐款,那么你每年会收到我们的财务报表,明晰你的钱都做了什么。OCEF接受捐款的方式有多种。它的捐款说明在 http://www.ocef.org/apps/general/content.php?page=donation_introduction 。直接捐款 捐赠现金是资助基金会最为直接的方式。基金会现在接受支票、Money Order及信用卡等各种方式的现金捐款。请首先填写捐款登记表 (在线填写或打印表格填写邮寄),然后用上面方式之一完成捐款。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通过网络, 用Network for Good, 使用信用卡捐款。

警察驻医院?亏你想得出来

你说奇怪不奇怪:警察驻医院?亏你想得出来! 我有话要说
 日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次分组会议上,几位来自医学界的专家委员和代表,鉴于目前医患纠纷不断,强烈呼吁“法律应该对保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专门作出规定”。怎么规定呢?他们举例说:为什么京、津、沪等地的一些三级甲等医院的医患纠纷有所减少呢?“这是因为院长把派出所的同志都请到医院里面去了,给派出所的同志们配备了最好的办公条件,一旦发生了问题就请他们去解决。”(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我以前听说过一句名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这句话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太偏激了一点?高贵者想必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饱学之士,加之历练和经验又比较丰富,自然应该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为什么还最愚蠢呢?看了这条新闻我忽然明白了:高贵者所以愚蠢原来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既得利益。因为不能割舍既得利益,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就总是以维护既得利益为前提,所以也就总是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所以也就最愚蠢!
  在医生和患者这一对矛盾中,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当然是医生!由于信息不对称,由于一个人患了病就等于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医生之于患者,就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医患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医生凭借这种绝对优势地位,强迫患者接受了不合理的高价。如果最后病被治好了,患者可能也就认了,算是破财免灾吧。但如果为了治病弄到了卖房子卖地的程度,最后病还是老样子,他产生一些怨恨心理,和医生发生一些纠纷,极个别的甚至动了杀机,难道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所以要缓解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就应该由医院和医生方面采取主动。在我看来,这些措施倒是不必非要等到“新的医改方案”出台之后再实施,而是现在就可以实行的:无非是把利润降低一点,无非是和患者多沟通一点,无非是各种收费项目再透明一点,简言之,无非是放弃一点既得利益嘛,究竟有多难呢?况且,“给派出所的同志们配备了最好的办公条件”难道就不花钱吗?与其把钱花在这里,还不如把钱补贴给患者。对解决医患纠纷而言,前者是扬汤止沸,后者才是釜底抽薪。
  实际上,靠警察进驻医院既解决不了医患纠纷,也不可能真正确保医生的安全。
  医患矛盾的根本解决,不能靠保安,不能靠警察,更不能靠装甲兵,而只能靠医院真正实行人道主义,靠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我本来以为来自医学界的专家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比外行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没想到他们居然会提出如此愚蠢的建议,亏他们能够想得出来。

触目惊心 非常震撼:郎咸平关于上市公司风险的讲话(图) 我的中国

触目惊心 非常震撼:郎咸平关于上市公司风险的讲话(图) 我的中国
郎咸平关于上市公司风险的讲话
我在今天的讲课中,要分析一些国企和民企的案例,让各位明白,现-在你们所 用的一些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根本没有用。 我举一个例子,金光纸业。
金光纸业最近在国内闹得风风雨雨,工行-给他几十 亿元贷款,金光纸业倒闭了,他跟工行说,帮我一下吧,我们重组后-你的贷款就 能收回了。工行为了能把贷款收回来,到各地去做当地政府的工作,-协助他重组 。如在云南帮他搞速成林,速成林对地表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那儿-块地方以后 别的树都不会长。 各位你们知道金光纸业究竟在中国想干什么?如果你们仅从财务报表-分析,根 本看不出他的问题。金光纸业这个案例是我在2001年做的,我当-时给《华尔街日 报》的记者看过这个案例,他说,不会吧?怎么可能呢?到了200-2年的2月份,《 华尔街日报》在2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在头版刊登文章,标题是《金-光纸业的骗局 》,全世界共有183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银行深陷其中。可-是这种事情国内 很少或者是不报道的,各家银行依然前赴后继地给金光纸业贷款。为-什么?因为 你看到的财务数据都是最好的,你到现场看他的工厂,没有任何问题-,非常好。 金光纸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深入分析这家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什么? 在2002年之前,金光纸业不叫这个名字,而叫亚洲纸浆造纸公司-(APP),他是 印尼的一个家族——瓦加佳家族控制的。瓦加佳家族控制了三家企业-,一家是亚 洲纸浆造纸公司(APP),一家是金融公司,另一家是亚洲食品房-地产公司。200 2年之前你如果从上海虹桥机场出来,就能看到亚洲纸浆造纸公司(-APP)的广告 ,现在没有了。我在研究中发现,1998年亚洲纸浆造纸公司有一-笔1.8亿美元的一 年期无利率贷款,到2002年一直没有还,现在倒闭了更不用还了-。
从这件事情, 让我产生了非常高的警觉,瓦加佳家族究竟想干什么?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和信 息,我发现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把他们的现金都转-存到印尼国 际银行——一个印尼家族控制的银行,你们从他们的财务报表上看到-的现金实际 上已经转存到了印尼国际银行,印尼国际银行通过银行间的转贷,把-资金转贷给 富士国际银行(另一家印尼家族控制的银行,取富士的名字只是为了-迷惑客户, 以为是一家日本银行)以及其它一些他们控股的银行,把资金分散。-这些银行拿 到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转来的资金后再放贷,贷款给-瓦加佳家族 控制的亚洲食品房地产公司。亚洲食品房地产公司主要生产食用油,-要银行贷款 是无可厚非的,他拿着贷款购买原材料,他向哪些企业购买呢?向瓦-加佳家族控 制的一些农业公司购买。他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呢?很难调查,从已-知的两笔交 易中我们发现,他的购买价格是国际市场的10倍。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瓦加佳家族把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 的公司的现金,通过转存、转贷、放贷、购买原材料等方法,转移到-自己手中。 你们看到的亚洲纸浆造纸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是真的,很漂亮,但是现-金全部都 不在,已经转到了瓦加佳家族手中。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每隔-五年就做一 次,1998-2002年已经做了一次了,离现在是第三年了。 瓦加佳家族控制的金融公司还发行一年期的债券,债券到期后,金融-公司没有 钱兑现,再由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发行等额的债券来取代金融公司的债-权,由于业 务往来的关系,他们把债券卖给全球183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银行,并且亚 洲纸浆造纸公司为他在亚洲各地的公司的贷款提供担保。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 洲各地的公司向银行借到款后,就通过前面说的方法把现金转到瓦加-佳家族手中 。
大家可能已经猜出了瓦加佳家族要怎么做了,在2002年的一天-,亚洲纸浆造纸 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一起全部倒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中国-7家银行,全 球183家银行的贷款、债权全部不还了。这些公司对债权银行说,-只要再给我们一 些支持,等我们债务重组后,我们一定还款,还想继续骗。 印尼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曾刊登过这样一-张照片: 一个印尼人面带微笑,手中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这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瓦加 佳家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席卷各国的财富。你们知道为什么印尼、菲-律宾等国家 的女人要到别的国家当保姆?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民营经济越发达-,官商勾结 越严重,民营企业和政府合谋席卷人民的财富。什么是股份制?其债-权就是有限 责任,公司倒闭以后债权人不能向上追索,向股东追索,只能向下追-索,这样就 保护了上帝的罪人。瓦加佳家族把世界各国的钱中饱私囊,但按照国-际通行的法 律,这些钱是不可追索的。2002以后,瓦加佳家族把亚洲纸浆造-纸公司更名为金 光纸业,企图再来一把,对于这样的公司,你拿美国风险管理等财务-报表分析软 件去分析根本无效,这些软件在美国是有效的,因为美国公司的财务-数据是真实 的,经过软件计算出的数据是可以类比的。但如果你把它用在亚洲的-某些企业, 如金光纸业,计算出的结果很漂亮,但它是虚假的,是骗你的。
在亚洲搞银行风险管理,有一点非常重要,你一定要知道这家公司在-想什么。 从2001年以来,我通过研究案例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够知道这些-公司在想什么, 今天我想把这些经验贡献给大家,提高各位的风险管理能力。为什么-大家说我讲 得这么准,讲谁谁倒闭,他们都骂我是乌鸦嘴。我说,德隆倒闭跟我-无关,我也 骂过美国政府,美国政府为什么没倒闭?我骂哪家公司,银行就不给-他贷款,就 能防范银行风险,这个方法挺聪明的。 你们从财务报表上看到的短期资产,在金光纸业这样的企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你把短期资产、巨大的现金流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指标,-你就太愚蠢 了。 我在2001年批评德隆系后,深圳交易所请我去讲演,我就把德隆-系的事情讲出 来,我说必须严加管教。当时深圳交易所有六个老总跳起来和我吵架-,说我们要 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是既定国策等等。德隆事件出来以后,20-04年4月,我到 深圳,当时跳起来和我吵架的一位老总,到机场非常恭敬地接我,在-到贵宾室的 路上,他拉着我的小手说,郎教授,惭愧,惭愧,当初很不好意思,-跳起来和你 吵架,如果当时听你一句话,今天我们就不会损失38个亿了。国债-回购无法补仓 ,深圳交易所结算中心赔了38个亿。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分析案例,首先分析长虹。 我们现在来研究长虹这个案例。我想通过长虹这个案例告诉各位,现-在我们的 某些企业家,是如何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来达到坑害国家、坑害中小-股民、坑害 银行的目的。大家通过学习,至少可以少吃点亏,或者明白是怎么吃-亏的。 下面是长虹集团的组织架构图。 长虹是“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净资产从3950万-元迅猛扩张到1 33亿元,是“中国彩电大王”,他的股价曾达到66元,是上海A-股市场的“龙头” ,长虹老总是倪润峰,这说明国企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长虹在2004年度却预计亏损37个亿。
这时很多学者出来讲话了,因为冰棍理论嘛,是传统经济体制不好,-机制不健 全等。 我找了其他三家生产电视机的企业,康佳、夏华、海信,看看他们的-利润情况 。 在1997年倪润峰一心为公的时候,长虹的经营净利润很好。今年-5月20日,我请 深圳赛格老总孙玉林到上海参加我的财经节目,孙玉林到赛格后,赛-格起死回升 ,欠的几百亿都还清了。他当时讲了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国企老总只 要有良心,没有做不好的。 下面是资产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率的比较。 长虹失去领导地位,全面下滑,为什么?是因为国内家电行业效益整-体下滑 吗? 不是。 是长虹的产品质量不好吗? 长虹产品质量多次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表彰;长虹多次获得“中-国名牌” 产品称号;长虹环保电池—“全国环保电池产品质量公证十佳品牌”-称号;长虹 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生产规模大,单位成本低;2004年,长虹空-调勇夺中国空调 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第一品牌;2004年,长虹成为“消费者首-选知名放心品牌 ”。 不是。 是长虹的售后服务不好吗? 1999年,长虹率先将彩电保修期延至5年,并推出空调“四免服-务”;2001年, 长虹为全国十大家电售后服务消费者满意品牌前三甲之列;长虹保持-“全国先进 服务单位”称号逾10年。 不是。 是长虹的产品价格高吗? 长虹多次领导行业价格调整,致力为消费者提供了最优惠合理的价格-;消费者 普遍反映长虹产品性能价格比高于其他产品;2003年,消费者调-查表明“买长虹 彩电值1。 不是。 是长虹的品牌不行吗? 2004年中国市场中外家电品牌影响力50强排行榜,长虹排名第-二;2004年,长 虹品牌价值以高达330.73亿元;长虹连续多年保持国家“驰名-商标”。 也不是。 那究竟是什么呢?我研究发现是长虹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和高层管理者-的私心作 祟。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各位,中国商业银行坏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贷款-企业高层 管理者的私心作祟。你搞银行风险管理,就一定要知道贷款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想 什么。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私心做祟为什么在美国、欧洲可以得到控制-呢?因为美 国有着你根本不可以想象的严刑峻法,而我们没有,就是有也是有法-不依,执法 不严。 长虹决策失误一——多元化战略之败 全国彩电行业的平均ROA(总资产回报率)是2.46%,空调行-业的平均ROA是3.3 0%,而长虹多元化经营整合后的ROA是0.68%,根本没有协-同效应。长虹多年的多 元化经营对业务收入没有什么贡献。 长虹还是以电视、空调为主,多元化经营没有取得成功。
根据我的研究,国企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只有5%,截至到2004-年底,国企多元 化经营浪费的钱远远超过银行的坏账!如果国务院领导当年听我一句-话,不准国 企经营非主营业务,搞多元化经营,今天我们银行就没有这么严重的-坏账问题了 。 长虹总费用占总收入比例不断上升。 我研究发现,当国企扩张的时候,都有成本失控、资产素质下降、银-行风险增 加的情况。用一个指标表示,就是企业总费用/总收入不断上升。你-们做银行风险 管理的人,一定要密切监视企业总费用/总收入这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你发现 一家企业这个指标不断上升,说明这家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倒闭的几-率上升。在 我研究的案例中,只有中兴通信、诺基亚两家企业这项指标维持稳定-。 长虹决策失误二——资源管理之误 倪润峰曾经说:“三到五年之后,中国市场上真正存活的彩电企业顶-多还有三 到五家。”这句话是正确的。大家知道彩管是彩电的核心,占彩电成-本的70%。 1998年倪润峰挑起彩管大战,长虹与国内八大彩管厂签定了垄断-供货协议,将国 产76%的21英寸、63%的25英寸和几乎所有29英寸及29-英寸以上大屏幕的彩管共 计300万只收归长虹,他希望通过垄断彩管,让别的彩电生产企业-倒闭。倪润峰明 明知道彩电行业是寡头垄断而不是独家垄断,他为什么要独家垄断?-他能够做到 吗?在长虹的压迫下,其他彩电生产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通 过游说国务院信息产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使原先广东存在的大量-走私彩管合 法化;第二,通过关系偷偷购买八大彩管厂仓库中存放的已经属于长-虹的彩管。 结果是长虹囤积彩管,存货急剧上升,反受其害。 长虹决策失误三——营销机制之错 作为长虹这样的大企业,认识不到代理的重要性。如诺基亚,他不可-能把所有 型号的手机都给一家代理商代理,如果代理商跑了怎么办?所以他一-般给一个代 理商只代理一个型号手机。长虹不是这样的,他把30%的代理权给-了郑百文。郑 百文是怎么办的呢?由建行开出承兑汇票给长虹,长虹收到汇票后出-货。因为过 分依赖郑百文,长虹营销风险过于集中,1997年亚长虹管理层决-策失误使长虹走 下辉煌的神台。而倪润峰的私心作祟,却让长虹深陷泥潭,难以翻身-。
(3) 倪润峰想干什么?他想MBO,管理层收购。他的念头从何而来?是-从TCL的李东 生那里。1997年李东生与惠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放权经营协议,M-BO成功后李东生的 身价将达到12亿元。我在讲座的时候常常问大家,你们哪一个人能-比通用的韦尔 奇伟大?没有一个人敢举手。韦尔奇做了20年的通用CEO,在他-的努力下,通用的 销售额从他接手时的300亿美元提升到他退休时的5000亿美元-,是中国GPD的1/3。 这么伟大的企业家,退休的时候带走了通用多少钱,比李东生少多了-。TCL不到通 用的万分之一,李东生凭什么拿这么多的钱?这种不公正一定会导致-社会道德体 系瓦解,到最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想走捷径。 李东生拿了12个亿,倪润峰的长虹比李东生的TCL大多了,他心-里怎么可能平衡 呢?这种攀比、唯我独大的心态是使很多企业走向崩溃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以为 我一直是在保护国有资产,你们只说对了部分,这群践踏国企资产的-职业经理人 将来一定会践踏民营资产,可怕的是这些人还处于我国经济实力的主-体状态。
现在我们来看看倪润峰的情况。 洲金融危机,郑百文受冲击,1998年郑百文倒闭,长虹销售受到-极大影响。 倪润峰只有20万年薪和26408股长虹股票,与李东生12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1 997年倪润峰已53岁,还有7年就要退休,那时花了自己一生心-血的长虹不再由自 己控制,财富、地位全空,倪润峰不得不为自己打算。攀比使高尚的-情操腐朽, 利己之心因此而生。倪润峰开始考虑长虹民营化计划,要搞MBO了-。 倪润峰说:“目前政策很明确,因为彩电是竞争性产品,未来国有股-会逐步释 出,让长虹成为民营企业。”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以前我们常说,垄断性行业收回国有,竞争性行-业国有退 出。我的观点是,国有企业不但应该经营垄断性行业,而且应该留在-竞争性行业 和民营企业一起竞争。 倪润峰说:“管理层持股长虹还谈不上,我们没有别人幸运。” 倪润峰的MBO是如何筹备的呢? 我归纳了一下,第一步是储备能量,伺机计提;第二步是转移资产;-第三步是 寻找资本运作伙伴。 长虹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所有手法齐备,找起来很不容易,你们把长-虹这个案 例琢磨透,对提高你们的风险防范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第一步:储备能量,伺机计提。 第一,关于存货。 长虹的存货在1997年彩管大战的时候增加是不足为奇的,199-7年之后存货没有 下降还有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但问题是长-虹的存货跌 价准备是不变的. 你看到一家企业的存货上升,但是存货跌价准备却不变,为什么企业-不按照程 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你就要明白,这家企业管理层有私心作祟,导-致银行债权 风险升高。 第二,关于应收帐款。 1998年彩管大战的时候,长虹的应收帐款增加是正常的,但是1-998以后应收帐 款不跌反升。对于应收帐款,大家知道有一些根本就是收不回来的,-因为现在我 们的社会信用下降,一些地方不用现金根本不能交易,你到山西煤矿-拉煤,不给 现金他就不给你煤。而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坏账准备。 第三,关于短期投资。 从2000年开始,长虹搞了一个高达10亿的代客理财,代客理财-应该计提跌价准 备,但是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对于不计提应收帐款跌价准备,长虹的解释是,这些应收帐款都在1-年之内,根 据经验都可以在第二年收回。根据长虹的报表,我们发现他2000-年有99.92%的一 年期应收帐款,2001年有99.80%,2002年有99.7-6%都不计提,而这些应收帐款从 来没有收回来过。 长虹为什么要储备这么多的可计提资产呢?我认为只有一个结论:倪-润峰是想 等到MBO时机成熟,一起计提,使长虹成本上升,造成企业亏损假-象,股价下跌, 企业净资产下降,他可以低价收购。 第二步,转移资产 就算倪润峰可以低价收购长虹,但他没有那么多的钱。怎么办?只有-两个办法 ,从国家掏钱和从股民骗钱。 对于倪润峰转移资产的手法,大家要掌握,因为转移资产会使银行风-险大幅上 升。 我曾经问四川省委领导,倪润峰这么干,你们怎么不枪毙他?他们说-,不能枪 毙他,长虹的资产从他上台的3950万,到他退休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18亿,倪润峰 还是有贡献的。倪润峰是不是真的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呢?我一-会儿再说, 我先说说他的吸金大法。
倪氏吸金大法第一式——虚实难辨,敌友难分。 长虹的这些应收帐款都是谁的呢?我们发现都是APEX的。倪润峰-曾经在2000年 下台过一次,在2001年上台后,长虹迅速开拓海外市场,合作对-象是美国一家名 叫APEX的华人公司。 APEX的创办人叫季龙粉,为什么叫季龙粉呢?因为他父亲爱吃龙-口粉丝,所以给 儿子起名为季龙粉。我这样讲是有根据的,这是季龙粉的律师告诉我-的。 APEX是这样发迹的:2000年3月,APEX把从中国弄来的-DVD放进了美国的电信城 ,美国电信城是卖廉价产品的地方;2001年APEX的DVD进-了沃尔玛,2002年超过了 索尼成为美国第一大DVD供应商;2002年底成为美国彩电的第-五大供应商。美国时 代周刊在2002年载文称,季龙粉是下一代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十-五个商人之一。 为什么APEX能成为超过索尼的美国第一大DVD供应商?因为A-PEX的DVD只卖60美 元一台,这么便宜,这怎么可能呢?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2002年长虹出口额7.6亿美元,其中APEX就欠了7亿美元-;2003年长虹出口额8亿 美元,APEX欠了6亿美元。我发现APEX主要通过小额交易建-立信誉,然后采用赊账 的方式进行大额贸易,以后就不还钱。他拖欠新科集团DVD货款,-拖欠宏图高科D VD货款2.15亿人民币,拖欠cct2.com天大天财]天大天财DVD货款3562万元-,拖欠中国五矿货款2200万 美元。 倪润峰这样聪明的人为什么要和季龙粉这样劣迹斑斑的人合作呢? 2001年6月18日,长虹海外营销部部长施正平说:“这两年我-们没有与APEX把业 务做起来,就是因为不愿垫资。这样做风险太大,后果不堪设想。…-…(APEX) 一旦停止运转,应收帐款能否收回就很难说了。”
仅仅过了一个月,-长虹的态度 就做了180°的大转弯,2001年7月16日,长虹-高调和APEX合作。在长虹和AP EX合作期间,长虹的两位海外项目负责人多次叫停向APEX发货-,但每次季龙粉都 能成功让长虹发货。为什么APEX有这么高的应收帐款,存在这么-高的风险,倪润 峰还要和季龙粉合作?为什么长虹只跟APEX一家合作?就连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 的一名官员都问,长虹这么大的交易量,他们怎么在美国连个常设的-办事机构都 没有? 季龙粉长期不还款,总得有一个说法吧。季龙粉称长虹电视机有质量-问题,所 以不还款。质量有问题,你可以退货吗,季龙粉没有退货,把长虹电-视机都卖了 。 是不是APEX没有钱还款呢?我发现APEX网站上称APEX在-2002年、2003年收入共 达10亿美元,APEX以三亿港元现金受让香港上市公司中华数据-广播大股东54.06% 的股份。 据有关知情人的消息,倪润峰在退隐期间曾到美国访问,复出后就与-APEX签下 合作协议,安排自己的女儿或倪銊在APEX公司担任董事。 倪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今年48岁,为中华数据广播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具有多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之经验,曾在中美合资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任职,于 2001年加入天津天财网络软件有限公司任财务部经理,持有天津-财经学院会计学 学士学位。据媒体人士称,当年倪润峰和季龙粉认识,就是倪銊搭的-桥。
倪氏吸金大法第二式——袖里乾坤,暗渡陈仓。 就是把大批资金投资于子公司,然后通过子公司把资金转走。子公司-因为对其 资料公布的要求没有上市公司严格,隐蔽性高,就成了一些人转移资-金的好地方 。倪润峰通过应收账款,巧妙地将货款转移至子公司,再利用子公司-隐蔽性好的 特点进一步将资金转走,最后银行债权追索无门。 长虹来自子公司的应收帐款不断上升。 我们现在研究长虹的一家子公司——长虹新艺。 因为长虹新艺被注销,就有清算报告,长虹的一切藏污纳垢就被我挖-掘出来了 。 长虹投资1个亿,清算报告显示实收资本8000万,还有2000-万去向不明! 清算报告指出:长虹新艺的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全 部转移给cct2.com四川长虹]四川长虹,听起来很感动啊!象这种感动的话一定有问题。 清算报告指出:长虹新艺的所有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存货以及固定-资产共计 1600万。长虹向长虹新艺投资1个亿,长虹新艺实际收到800-0万,长虹新艺拿着这 8000万去购买固定资产,或者变成存货、货币资产,总共只有1-600万,6400万资 本金去向不明!长虹向长虹新艺投资1个亿,损失了8400万。 从清算报告中我们看到,长虹新艺有8000万的应收帐款,但长虹-2003年报中, 在关联方应收应付款余额项中指明:长虹对长虹新艺无应付帐款。这-表明长虹新 艺的8000万应收帐款不来自长虹而来自于第三者,那么这800-0万货款到底去哪里 了呢?我们不知道。这只是长虹的一家子公司的情况,长虹有上百家-子公司,长 虹资产流失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大量的银行贷款、货币现-金就是通过 这些子公司以应收帐款的形式,转移到第三者手中,然后再把子公司-倒闭,对此 我们各位要高度警惕。 倪氏吸金大法第三式——天下为盟,互惠互利。 我们发现2004年以前长虹委托理财高达36.5个亿。 但他经营性的现金流从2002年6月后却是负的。 在经营性现金流是负的的情况下,长虹还要拿出36.5个亿去做代-客理财,很不 正常,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委托理财的回扣一般是1%左右,36.5个亿可以拿到约4000-万的回扣,还可以有 8-10%的投资收益,这对于倪润峰有什么不好,好极了! 委托理财可以动用本金,但在多笔委托理财中,长虹均不急于收回本-金,而且 这些委托理财都在季报公布的前一个星期一起到期,一到期长虹就续-约,让证券 公司长期占用该笔资金。受托为长虹理财的证券公司中,南方证券和-汉唐证券均 涉嫌挪用客户资金被相关部门调查。 这些证券公司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在到期前买入长虹股票,等到期了-,8-10% 的收益就成为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合并会计报表计算,在长虹本期的-季报上,投 资收益大幅上升,公布业绩后股价上升,证券公司套现离场,然后把-股票收益和 长虹分成。 这真是一举多得,妙!妙!妙!
(4) 倪润峰现在已经从国有资产和股票市场圈了大量的钱,为MBO做了-充足的准备, 他原来计划于2002年6月成立由管理层拥有或者由员工持股的新-公司,政府有关部 门对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转让叫停,计划失败,倪润峰只好另寻出路,-找一个强有 力且可靠的资本运作平台帮他运作。 2004年以前的资本运作方式是:上市公司把一些烂资产剥离出来-,从外面找了 一个有概念的资产,比如北大正方、cct2.com清华紫光]清华紫光等注入,把股价大幅拉-升,到了最 高点所有内部人套现离常股民对此深恶痛绝,而且这种事情干多了,-股民都熟悉 了,不上你的当了,这是中国股市衰退的真正原因。 现在的资本运作方式是: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勾结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 司中的不法分子,利用前面说的倪氏吸金大法,坑骗国家和股民的钱-。这种新型 的资本运作方式对银行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传统的资本运作方式,你-们是我培训 的第一批银行人员,要熟悉这种新型的资本运作方式,决不能上他们-的当啊! 既然cct2.com伊利股份]伊利股份找的是金信系,倪润峰也找金信系。“系”这个字是我-发明的, 就是大的利益集团,我在2002年批评德隆的时候,就把德隆称为-德隆系。我把金 信系给你们详细介绍一下,因为你们迟早要碰到他。 大家看到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个股东叫“朝华科技”,我-请在座的 每位把“朝华科技”四个字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大家注意金信信托控制着博时基金。我们看一下长虹和金信系的昔日-情缘。 我们发现从2002年以来,入场的基金全部都是金信系的基金,但-这时长虹的股 价却是下降的,难道是金信系的财技大不如前了吗?不是,我告诉各-位,以前上 市公司坑骗股民的钱靠的是拉升股价,现在则靠的是打压股价。金信-系下的博时 基金成为市场最主要的做空力量,它旗下管理的基金总出现在众多暴-跌股票的十 大股东当中,如:cct2.com铜都铜业]铜都铜业、cct2.com西山煤电]西山煤电、cct2.com华联超市]华联超市、cct2.com扬子石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上海 能源、cct2.com中远航运]中远航运、cct2.com煤气化]煤气化、cct2.com山西焦化]山西焦化、cct2.com福星科技]福星科技等。你们不要给这些-上市公司贷 款,贷款肯定血本无归。 两年内导演了三个MBO,手法都是相同的,即打压股价,企业管理-层低价收购。
金信系倪润峰的如意算盘是,储备大量的可计提资产,通过倪氏三个-吸金大法 储备大量资金,合作伙伴金信系购入长虹股份,只等MBO时机成熟-,一起计提,造 成亏损假象,打压股价,然后倪润峰就低价收购长虹。但很不幸的是-,倪润峰于 2004年7月下台,赵勇接任。“龙口粉丝”也被逮捕,倪润峰功-亏一篑,应了一句 话,长使英雄泪满襟。 各位要明白,你们接触的放贷对象都比我们聪明,他们做这种事情的-原则和我 们不一样,我们常常是拍脑袋办事,要一步到位,他们却是精心设计-,周密策划 ,经过5-10年的长期盘算,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决不会拍脑-袋办事。倪润峰 准备了这么久,花了这么多的心计,岂可让它功亏一篑?你们认为倪-润峰倒台了 ,这一切都会结束了吗?金信系会善罢甘休吗?我干脆明说了吧,绵-阳市在挑选 赵勇的时候,这些利益集团会不参与吗?他们会把长虹交给一个他们-不能控制的 人的手中吗?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中国的有识之士呼盼了200年的国家强盛,但每个人都是默默以终-,好不容易盼 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的汉唐盛世。但这种盛世是有代价的,-会遭到叮咬 ,形成一个个脓包,在它变成粉红色即将要破的时候往往是最美丽的-,这就是我 们今天的社会问题!你们已经感觉到这种情况的发生了,你们谁敢让-你们的宝贝 女儿在晚上10点以后一个人回家? 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的民族性和文化造成的。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转折点, 如果我们走得好的话,我们可以延续汉唐盛世,摆脱4000年来上-帝对中华民族的 诅咒;走得不好的话,20年以后,你给你的宝贝女儿写信,会象印-尼、菲律宾的 父母对他们的女儿那样写信:宝贝女儿,你在别的国家做保姆的日子-还好吗?
有些人说,长虹的总资产从2000年底的166亿上升到2004-年6月的218亿,倪润峰 的复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有贡献的。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 看倪润峰对长虹的贡献究竟在哪里? 在2004年6月长虹的218亿总资产中,应收帐款和存货这两个-虚的东西合计139亿 ,占了总资产的63%,固定资产只有32亿,就是说,长虹真正能-够看到的东西只 有32.2亿,和2000年12月的31.7亿相比只增长了50-00万。对此,我们的学者给它 起了一个名字——“冰棍理论”,说这一切都不是倪润峰的错,而是-体制的问题 ,是国家的错,倪润峰这样做是应该的,让长虹起死回生的唯一办法-,就是把长 虹送给倪润峰,这就是所谓的二次产权改革。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没有-起码的道德 和良心!国企效益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国企老总处心积虑地把企业-做坏,然后 贱价收购,而且还是用国家和中小股民的钱。为了怕秋后算帐-,这些人是 最反对的,天天讲民主、自由的就是这些人。 我们曾经认为国有企业是很大的包袱,如福利分房、劳保等,地方政-府想增进 政府绩效,一般采取民营化的方法,甩掉国企的包袱。作为民营企业-家,他本人 没有什么错,为了追逐利润,他拿到国企后的必然选择,大部分如此-,当然也有 好的,就是贱价买断工龄,拆毁工厂,盖房地产,因为这样来钱最快-。这些被贱 价买断工龄的工人被推向社会,他们不断聚众闹事,这就是我们改革-的代价,要 由失去国企的地方政府和在座的各位来承担。而改革的成果被少数利-益团体把持 ,他们能够收买地方政府,收买司法机关,收买专家学者,把这一切-完全合法化 ,并美之名曰:冰棍理论。这就是我一年来所反对的。可悲的是,到-今天为止还 只是我一个人在大声呼吁。 我今天讲的这些新型的资本运作方法,不是我郎咸平的独创,而是倪-润峰、赵 勇、金信系的独创,我只不过把它系统化、明确化罢了,说出来而已-。 2004年7月,倪润峰卸任cct2.com四川长虹]四川长虹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领导职务-,由41岁的赵勇 接任长虹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04年12月,长虹在美国最大的进口商APEX公司董事长季-龙粉在深圳被中国警 方逮捕,中国让他还长虹的钱,他说没钱,中国就把季龙粉押往美国-,让他把AP EX下属公司的股权无偿转让给长虹。 长虹的管理层没有国际化的经验,不知道国际司法的惯例,找律师都-不会找。 你知道长虹打这种国际官司在哪儿找的律师?在成都,律师不会讲英-文。成都律 师就找到了深圳律师,深圳律师又找到了上海律师,上海律师又找到-了洛衫矶律 师,洛衫矶律师又找了纽约律师,在起诉书中光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名-字就占了3页 ,长虹仅律师费就花了600万美元,这就是国企的腐败。
我们来看看赵勇。 我问在座的各位,你们说,赵勇可能是一个跟金信系无关的人吗?在-赵勇的手 中,长虹会重生还是没落?我告诉你们,年轻人要使坏的话更狠,年-纪大的人还 有党性,还有点不好意思,年轻人什么都不怵。 赵勇上任后马上烧了三把火,分别是现金流、甩掉包袱、迈向未来。 第一把火——现金流 解决现金流的问题,确保资金链稳定。 第二把火——甩掉包袱 赵勇共计提了37亿的坏账准备。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计提?我对他-产生了警觉 。赵勇说:“我不象倪润峰、张瑞敏,我永远不会被郎咸平抓到的,-我做得最正 派”。我在上海做节目的时候,除了王石外,谁都不敢来。我打电话-给柳传志, 让他到上海来,柳传志听了吓得要死,说:“有什么事情啊?哎呀,-我就别去啦 ,你千万别讲我的事情。”你们知道我是从来不怕压力的,你不来我-照讲,你来 了,我还客气一点。我打电话让李东生来,他不来,他的董事长秘书-打电话过来 ,说:“哎,老师,我是私下里给你打电话的,李总不知道的,我来-好不好啊? ”我说:“你来好埃”她说:“我来是代表我个人,李总不知道我来-。”我对她 客气极了,我这个人的风度还是可以的。 第三把火——迈向未来。 我们这位赵勇同学壮士断臂,毅然前行,迈向未来。 我上午让大家牢牢记装朝华科技”,你们记住没有?大家发现长虹与-朝华科技 的五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长虹将由传统家电向信息家电、IT-转型。一家国 企要做如此之转型,其中一定有猫腻。朝华科技不是金信系的公司吗-?看来昔日 情缘并没有断。 赵勇说:“长虹要由过去的产—供—销的计划式流程向销—产—供的-市场化流 程转变,逐步朝着独立子公司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 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最终实现产权改革。”长虹那么多部门为什么-不叫事业部 而叫子公司呢?用赵勇本人的话说,“就是为各个业务单元预留了体-制改革的可 能。”你们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倪润峰和赵勇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一步步 照着既定的程序向MBO走。 走到今天我这样的地步,没有胆量是不行的。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上-有高堂老 母,下有妻儿嗷嗷待哺。你们知道我走到这步的致胜方针是什么吗?-你们培训中 心赵副主任在路上接我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说“看你讲话,不觉得你-是一个教授 ,而觉得你是一个英雄。”我有一个特性是其他教授没有的,我不怕-死。一个教 授如果不怕死,是非常可怕的。我夫人说,我这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我 有钢铁般的意志,斗争不懈,和夫人吵架也是斗争不懈,所以我的婚-姻都不幸福 。 下面我们看看长虹朝华的股权结构图: 长虹朝华有一个股东叫新公司管理层,占10%的股份,他没出一分-钱,他所 需资金将以新设公司对管理团队的年度经营奖励和公司设立初期的1-0%的协议股权 所得分红逐年出资到位,真是莫名其妙。 大家看看朝华科技有什么背景。 我要告诉大家,朝华第一大股东四川立信的老总是赵勇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 朝华科技的每股收益并不好,2004年半年报显示,朝华科技当期-实现净利497万 元,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亏损1993万元,这么差的一个企业-,长虹为什么要 和他合作呢? 原来是长虹朝华成立后,朝华科技将把上海朝华科技中的所有不赚钱-的分销业 务和相关资产剥离到长虹朝华中。上海朝华的股权结构是什么呢?我-们就像福尔 摩斯的侦探一样,一步步抽丝拨茧,看看究竟。 我们看到上海朝华的股东有四个,cct2.com朝华集团]朝华集团、四川立信、祝剑秋和李-磊,大家 猜猜这两个管理层控股多少?有人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和长虹朝华的-新公司管理 层是一样的,也是10%。这个股权结构图和长虹朝华是不是一摸一-样的。赵勇这 个人没有什么创建,搞得太象了,让我抓到了,水平还是不行。 祝剑秋在短短两年半内,成功地由5%股权增持至11.77%。 我们发现朝华科技的控股股东是四川立信,他用低价转让了500万-股给上海一家 叫上海可欣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他为什么要低价转让呢?我们发现-,原来这家 公司的大股东就是祝剑秋。 我们现在明白了,四川立信就是通过损害中小股民利益的方法,让合-作者祝剑 秋赚一笔。所以,我相信同样的事情也一定会发生在赵勇身上,因为-四川立信的 老总是赵勇的同班同学嘛,他们一定会把长虹的法人股贱价卖给上海-的另一家公 司,名字我现在还不知道,你们会发现这家公司的大老板一定是赵勇-,按照赵勇 同学的智慧,他也会控股90%。 赵勇在上个星期竟然对外宣布,长虹朝华要搞MBO试点。记者把这-个情况告诉我 ,我说,他会这么露骨吗?赵勇通过人告诉我,他是有背景的。我说-,我去年没 有背景的时候,我都不怕,何况现在。赵勇对外又宣布,长虹不是搞-MBO,是管理 层试点收购。 下一步金信系会不会协助朝华科技收购长虹股份呢?肯定会,这是我-的预测。 长虹的案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利用中小股-民的钱来 迫害中小股民,他们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运用新型的资金运作手法-,打压股价 ,套娶掠夺国有资产,当然也包括银行的债权。你们给这些国企的贷-款,他们通 过转移资产到子公司,然后再转移到一个不知名的公司,最后回流到-这些国企老 总的手中,就像我一开始讲的印尼金光纸业一样,把资金转移到大股-东手中,然 后让企业破产倒闭,银行贷款血本全无。 你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就像这样他轻轻地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你们 觉得象不象一本小说啊?这样一本精心撰写的小说竟然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中 !你们不觉得我是在讲一个我自己虚构的故事吗?但非常不幸的是,-这个故事是 真实的。

Friday, September 02, 2005

看看中国的公务员是怎么花纳税人的血汗钱的?



看看中国的公务员是怎么花纳税人的血汗钱的?(组图) 我的中国


下面再看一组数据: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让我们先看一下国家统计局2004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为21715.25亿元,财政支出为24649.95亿元,收支差额-2934.70亿元。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2003年,经济建设费7410.87亿元,社会文教费6469.37亿元,国防费1907.87亿元,行政管理费4691.26亿元,其他支出4170.58亿元。

据报道,目前,国民经济GDP的实际税负已经高达32.55%。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18-25%的税负相比,已经是太高。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村民的负担已经很沉重。而高达37960亿的国家实际支出中,只有21.33%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四类项目。

我们始终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呢?老百姓确实穷得买不起房;但是,中国是怎么花纳税人的钱呢?看看央视新大楼、看看各地方go-vern-ment大楼就知道了……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

(1):美国麻省go-vern-ment楼,很别致噢,象个小教堂

(2):美国田纳西州拉菲特市市政厅--怎么看也象个内地的大型汽车加油站

(3):缅因州拉莫尼市相当于中国的苏州大小-也太寒碜点象栋民房呀

(4):美国科罗拉多州市政厅他们穷的要死1907年的建筑用到现在.....

(5):明尼苏达州go-vern-ment--要不是有面国旗偶还以为是个图书管

(6):这个是北卡州的一个市政厅---这叫一个穷的揭不开锅瞧pol.ice局(左)都来市go-vern-ment挤一块地儿

(7):华盛顿州newport市市政厅,哎~美国人看起来真是“又穷又寒酸”啊


(8):夏威夷的州go-vern-ment大楼,一点就不和当地优美景色相配!


(9):伊阿华州Marion市市政厅和北京五环外的平房差不多,要在北京的话早就被拆除了!

10):美国佛罗里达州宝石岛市政厅这简直就是我们中国哪村的计生办!

(11):看了上面大家一定有个结论--“美国真他妈穷”呀!再看看偶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



(13):大家将就一下

(14):河南焦作(总人口连所辖县300多万的小城市)市委go-vern-ment大楼,气势磅礴,环境优美,视野开阔!

(15):还是焦作的,花团锦簇,像一幅画,在那养老真不错!

(16):不同的角度开开深圳的领导们的办公环境

(17):四川成都市检察院(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每次经过唯一感觉就是“白宫”,里面电子安全方面的花费就是1个亿

(18):黄埔区go-vern-ment:该工程位于广州市黄埔丰乐路,建筑面积为45000平方米,地上16层,楼高45.5米,属框架结构,是广州市黄埔区go-vern-ment机关办公大楼。

(19):广东顺德go-vern-ment,广东年年缺电,但在这里不会发生这样事

(20):广东顺德zheng fu


21):内地公务员也比美国牛!!

  内地小书记(相当中国古代县令级别下乡检查,前呼后拥还有专人打伞很是威风!!

(22):这就是我们纳税人养的公务员


(23):美国可没怎么气派!

  刚下飞机..什么破伞...怎么也没人管

(24):差距啊

(25):去迎接客人还要得给女士打伞..靠!!这个总统有什么当头,给我当就不当。


关于财政支出的一组数字:

公款吃喝一年2000亿

全国公款吃喝开支1989年为370亿元,1990年达到400亿元,1992年超过8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2年,达2000亿,等于一个三峡!与长期以来全国上下都呼吁遏制公款吃喝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数字不减反增……

公车支出一年3000亿

超标配车、维护费昂贵、公车私用,"车轮腐败"已成为蚕食公款的"无底洞"和滋生腐败的温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行公车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截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数字,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国防开支,国家财政不堪"车轮"重负……

公费出国考察一年2000亿

去年,与中国奥运健儿一样让国际友人咋舌的是,假奥运之名"与国际接轨"的大批中国官员:两个月接待的中国团数,比前一年的还多,每人费用达17万元人民币。《文汇报》称,去年大陆官方出国考察共花费了2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位公民负担160元(按13亿人口算)……

决策失误:看不清的无底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wubg曾说:我们国家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战略决策的失误。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5000亿元,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曾身居电信行业要职的杨贤足委员就一种现象提请国家高度重视:"电信网络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浪费数额相当于建几个三峡了。"……

美国——

看看美国纳税人的钱怎么花

我们中国十几亿人口,这么多年了,吃饭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到别的论坛看了一篇关于中国市长怎么支配的我们纳税人的钱:

一、市长与平民没什么两样

记得2000年在OSU,布什和戈尔都去OSU演讲争取选票。我当时开车从住处去学校,在快到学校的趴车场的时候,有俩个pol.ice提示我停下车。我停下观望,只见四辆黑色轿车开了过去,随后俩个pol.ice开摩托走了。一会经过学校礼堂,才知道布什同志在里面演讲,刚看见的四辆黑色轿车就停在外面。当时我就想这种不扰民的举动在中国肯定是做不到,一般就要几条街戒严了。

2001年圣诞节张惠妹到硅谷开演唱会,我当然不错过跑去观看。演出还请了SANJOSE(硅谷的英文城市名)市市长,演出快结束时,张惠妹请市长上台,台上还有很多观众,市长很自然的就和观众一起跟随张惠妹的歌声又唱又跳。那首歌结束,市长站在观众的队伍里,不声不响的和观众一起排队走下台。

当时我又想,这要在中国,市长不在台上被介绍恭维一番,事后不再讲几句,然后由众人掌声和目光送下光荣走下台,那会出大事的。比如市长大发雷霆,某些人受处分……

二、美国的餐馆没有雅座

有一次和俩个中国朋友去吃饭,其中是一个北大的学生,说话风趣反应敏捷,我非常喜欢听他说话,他总是能把很单调的事情说的风趣异常。那次也不例外,他笑着问我:“你发现了没有?美国的餐馆里没有雅座。”我点头表示同意,他继续说:“要是在美国某个餐馆还弄个雅座,老板碰见有钱的喊声:楼上请!那肯定挣几辈子的钱都不够打官司的。”顾客来了,指着雅座说:我要坐那个位置!要是不交钱不让座,那肯定上法院了,老板得按歧视罪处理,那什么精神损失费乱七八糟一加起来,没法计算了。

美国上学要实习平权法,那就是按照种族比例招收学生。比如黑人学生,他们一般学习都不好,但大学招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平权法招生一定比例的黑人学生,不能因为黑人成绩比别的种族差,大学校圆里就没有黑人学生了。

三、普通百姓都有社会保障

前阵子看雅科夫写的一篇关于医疗制度的文章,我当时看完了吓了一跳,心里也着实难过。这市场化不叫市场化,叫做乱七八糟自由化。在再发达的国家,也不是绝对市场化的,比如在美国医疗教育很多方面其实都不市场化。医疗实行保险制度,一般由自己所在的公司买全家的医疗保险,就比如我先生的公司就买我们俩个的医疗保险,如果有孩子,孩子的也公司买。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金以下,国家就会相应的医疗保险政策,当然还是有买不起很好的医疗保险的。我认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动了个大手术花了80多万美金的手术费,是中国过去看孩子等绿卡的中国公民,送进医院没钱也没医疗保险。医院确定了,还是动了手术,根据老太太的收入,每个月付80多美金偿还,其实到死我估计也还不了一万块钱。

记得以前中国的工人买房子是所在单位负责,现在买房子开始市场化了,前俩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中国加大步伐的房地产改革如果不放慢脚步会出问题。其实居民买房子也不应该完全市场化,美国go-vern-ment其实分担居民买房子,比如一个朋友买了一个54万的HOUSE,30年还清,每个月付2700$,但go-vern-ment每个月退税大概 500$,其实这是go-vern-ment负担的一部分费用。

还有教育,我是96年上的大学,那年中国高校开始自费制度,我当时学费好象是一学期2400元,其实对于很多家庭这是很大一笔支出。但美国的教育制度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如果你有钱可以上私立学校,家庭很一般的上公立学校。今年我填报税单的时候发现,在加洲,如果你是加洲居民(在加洲交税一年便是加洲居民),那么你自己或你的配偶孩子如果念本科,头俩年的学费可以退92%,后俩年是70%多。研究生也退,我算加洲居民,一门一千多美金的课退了好象300 多。如果这样还嫌贵可以上社区学院,每个学分十几块钱,到大三或大四再转到洲立大学,所有学分全转过去。

四、中国有“平权教育”吗?

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基础建设等等。那天和过时聊天,说起来不知道中国go-vern-ment把钱花在哪块了,哪一块都乱七八糟的。可美国是实实在在感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总统洲长什么选举,他们要自己去筹钱,国家不会来出钱的。美国还要耗费在全世界东打打西打打的军事费用,还要给自己心爱的小破国的费用等等,但其实很多方面比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公有制,欧洲那就更不用说了,福利局都快成为发展的累赘了。但中国go-vern-ment的钱却不知道实际花到哪儿去了,就见一座座大楼高上去,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我始终觉得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教育上的。这种平权的教育,社会只有分工,没有高低贵*。每一个人自食其力,受到尊重,就算你贵为总统,你也没有高贵到哪儿去,你只不过职业是总统,享受你职业上的待遇,但还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

五、中美市长央视比富,美市长自愧不如

看了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节目,其中主要出场人员为中美两位市长,中国是威海的崔市长,美国是来得蒙得的艾文市长,主题围绕中美两位市长通过电视相互对话,交谈各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展开,目的是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

前半段节目无大问题,后半段节目中暴露出几个问题,令人深感惊愕和感叹。主要问题出在中美两位市长互相邀请对方访问自己城市的环节上。双方经几次互相邀请,在美国艾文市长表现出了“吝啬”之后,中国崔市长表现出了“慷慨”。一个“慷慨”,一个“吝啬”,显现出中美两国官员的“真情”。令吉安深感惊愕和感叹的问题,就出在这“慷慨”和“吝啬”之绝然不同之上。

先讲明“慷慨”与“吝啬”的内容。美国艾文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中国崔市长的邀请之后,“吝啬”地表示她没有访华的费用,并解释她虽然身为一市之长,但她的办公费用来自于市民的纳税钱,每一笔开支必须要对她的市民负责,访华的费用将是一笔额外开支,不在她的办公费用之列,故,她需先向有关企业募捐,获得企业的赞助之后,才能安排访华的行程,云云,十分自然、恳切。

中国崔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美国艾文市长的访美邀请之后,没有表示任何对旅行费用的顾虑。相反,在听到上述艾文市长“吝啬”的言词之后,立刻“慷慨”地表示他将支付艾文市长访华的一切费用,在节目主持人的“辅助”之下,还一一列明包括来回机票、住宿、吃喝等全部费用,另外,还主动表示要向艾文市长赠送衣服礼品,云云,也是十分自然、恳切。中国崔市长的“慷慨”,令“吝啬”的美国艾文市长眉笑眼开,表示当晚就要打包上路。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人们的惊愕和感叹从何而来。

六、威海市长在慷谁之慨?

还是要解释解释这惊愕的原因。先比较两城市,美国艾文市长所在的来得蒙得市,是世界最富有的微软公司总部、任天堂公司在美总部,等大公司所在地,税收财源不可谓不厚,艾文市长为访华向任何一家公司募捐有关经费,是不难获得足够的赞助的。而威海是一个从四个小村庄发展起来不久的小城市,其经济实力与来得蒙得市的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比较结果,来得蒙得市比较富,威海市比较穷。再比较两市长,以中美两个市长的个人收入相比,相信艾文市长的肯定要比崔市长的高,比较结果,艾文市长比较富,崔市长比较穷。可是,为什么美国富市的富市长如此“吝啬”,而中国穷市的穷市长却如此“慷慨”?这,能不让人们深感惊愕吗?!

就艾文市长单人访华费用作一估算,来回机票,吃住等全部费用如果按一周时间计算,应该在五千美元左右,约折合人民币四万元,崔市长的访美费用应该与此相当,崔市长为了了解艾文市长,并且为了要让艾文市长了解崔市长,近期的费用的预算就是八万元人民币。就本人了解,国家主席一年的工资多不过八万元咧。

小小一个威海市长的工资能有多少?崔市长若是慷慨地自掏腰包赴美,并慷慨地自掏腰包支付艾文市长访华的费用,人们则当哑口无言,不过,却又实在替崔市长担心,互访过后,崔市长一家如何过年呢?想必崔市长是慷其所在威海市之财政慨了,其慷慨想必早已胸有成竹,且习以为常了。这,便是“慷慨”“吝啬”的对比。

七、中国的市长何时能象美国市长那样“吝啬”

令人惊愕之余又生出的感叹是,在中美两地一女一男的中国节目主持人竟带头为崔市长这种自杀式的“慷慨”鼓掌,全场观众也都为之喝彩,无一人就此发问。真可谓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市长!中国比美国差的何止是市长,至少还包括这十几亿浑浑噩噩的国民。

一个威海市市长如此“慷慨”八万元,全国多少个市长也都如此慷慨八万元,中国亿万纳税人的血汗,就会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让中国市长们“慷慨”出手,美国市长们“吝啬”笑纳了去。这种“慷慨”,是对,是错,中国的纳税人不该三思吗?中国的官员们何时能象美国艾文市长那样“吝啬”?

八、中美税率比较

请看美国的2002个人所得税率为:在美国加州,好像是年收入28000美元以上的才需要缴税。记住2003年更低!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率为:中国的每月3500元人民币的税率相当于在美国5万美元年薪(单身)的税率!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可以扣除很多东西,年底有一次总的算法,如果你多交的会退回给你,有很多的利益,老来退休的时候国家每个月会给你很多钱养老,这钱可能比你交的税要多很多。在中国,如果你在这个月有收入,就缴税,下个月没有收入了,也不会退税,年底没有,退休也没有,永远都没有退税!

美国的税率是按照家庭来算税的,如果你的收入要养老婆,就按照两个人来算,还有孩子就按几个依赖你的人来算税。这时候,你的税率是非常之低,低至没有的地步!甚至孩子多了的时候国家还补贴钱给你。如果你的老婆有收入,家庭的收入加起来一起算税比分开算税的税率要低一些。

中国的税从来都不考虑你的明天和你的小孩,决不考虑家庭因素。中国没有养老,年轻人可能要养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国把养老这个问题丢给了社会和个人,国家和go-vern-ment卸掉了全部责任。要求单位负责为个人交养老保险。现在我个人每个月交400多,单位帮我交800多元。你看他们多会卸责任啊?!你交的税没有给你带来任何养老和任何好处。给社会上的企业和单位带来负担。

美国交了税后,享受到了该享受的所有好处,上高速公路免费,汽车年费为不到几十美元,考驾驶执照12美元。没有养路费的说法。子女上大学之前免费。美国如果失业,可以拿到每个月大约1000多美元的失业金,这钱足够租房和吃饭费用。在中国现在我个人和单位每个月交了300多元失业保险,如果失业,每个月如果跑断腿,找各种部门和机关,可能可以拿到400元人民币每月。这钱在中国城市里是不够租房和吃饭的。你会发现这个失业保险是非常搞笑的。

买房:中国买房交契税,0.75到2,美国买房退税。买车:中国缴税,美国退税。子女上幼儿园:国内大城市大多一万到两万一年,也有便宜的。子女上初中,高中:国内大城市大多一万到两万一年,也有便宜的。子女上大学:中国的学费已经可以和英国相提并论了。炒股票投资失败:中国没有人管,你去跳楼还要抓你去坐牢,美国退税。缴税记录:美国有,中国收了税也不给你收据,和你的福利不对应。

我们看一下一个私人企业和老板要交多少税:33的企业税,17的增值税,45的个人所得税!

中国有些人太荒唐了,大学生勤工捡学也要缴税!那他一年的总收入是多少?他一年总收入能否养活他自己?

九、中美生活质量大对比

上海,北京等中国的大城市的房子已经是80万到100万的价格了,够工作的人奋斗一辈子,子女的学费,养老,失业等一大堆问题。国家go-vern-ment和制定政策的人有稳定的收入,从来不知道老百姓的苦楚和生活质量在稳步下降。

我们来算一下一个月收入19000的人的生活质量:他要交养老金和住房金2500元,要交个人所得税3000元,最后到手的是14000元左右。他要连续这样工作七年才能买一个房子。他的这种收入在国内号称是高收入,可不稳定。大城市一个小孩的花费每月要2000多元还不包括读书费用。

老百姓民不聊生!生活质量稳步下降!不堪压力重负!

美国人买的房子都是别墅,中国买别墅的房子一点都不比加州便宜,中国的别墅一个月什么管理费都要一万多呢,而美国呢?

十、生活成本太高就意味着极度的腐败和贪污

美国等国家已经多次减少税收,我们把税收的增加当作政绩来谈。悲哀啊,不考虑民生!中国的每月3500元人民币的税率相当于在美国5万美元年薪的税率,可生活质量差别之巨大!美国5万美元一年已经可以养家了,中国大城市里,3500元/月永远都买不起房子,税一扣,每月交通和房租一交,给父母300,吃饭 500,连自己都养不活。

go-vern-ment又在谈要调整税率,他们可能会对低收入稍微调低,但是他们不会减少总的税率和税收收入!

为老百姓好的东西永远都学不来为自己好的东西一夜就学来了,还大声高叫:中国所得税比较低的,西方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才高呢!

我想大声疾呼,请凭事实说话?我是从美国回来的人,我是凭事实在这里说话。另外请到互联网查美国的税率。

中国任何调整税率都意味着增加增收税!任何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太高就意味着腐败和极度贪污!大多数的人到这时候都会骂我一句:有本事你去美国或者移民美国啊!那么我要反问一句:“为什么非要去美国?我们中国人不会向人家学学吗?”

我不知道为何在中国那么多归国人员,不写这篇文章。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我早就想写这篇文章。

看看我们中国go-vern-ment只知道整天开会研究,也不知道研究什么,每年开的人大、政协、要耗费多少老百姓的血汉钱,大家说说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强大起来啊!!!

据新华社的报道,2003年全国国税的税收已突破20000亿大关,比上年度的17000亿增收了3000亿的税收,增长率高达17%,我们从国家的税收 1992年度的突破3000亿,到1999年的突破10000亿,到2003年的突破20000亿,可以看出,国家的税收的收入十年来,是增加了6倍有多,这是可喜成绩,是全国纳税人的功劳,有了全国纳税人的付出,国家税收的收入才有如此的增收。

大家都知道,税收的收入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税收政策的根本所在,按说,十年来,我们的税收增收了六倍多,国人的应享受的劳保,医疗,教育等福利也就应该跟着税收的增量也递增,城乡的收入也不同的增长,国人的生活水准也跟着上涨,但现实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看:

生活水准:几个亿的农民及占城市人口大多数人的低层人群,过着为三餐之饭而愁的生活,跟1992年的生活,没有不一样,有些人,还不如1992年生活的水平(哪时的物价低廉)。

福利:几千万的下岗职工及退休老职工,三几百元就是一家人的每月的生活费,这些人的生活素质,跟1992年比,还倒退了一大步。医疗:1992年人均住院的费用在于1000元左右,2003年人均的住院的费用在于10000元左右,高的要几万,甚至于有几十万的,现在是年年高涨的医药费,国人已到了谈医色变的境界。

教育:一年比一年高涨的学费,使无数的家庭,增添了无可奈何的压力,无数的失学儿童,读书成才为国贡献早早的成了这些少年失落的梦。按说税收增益多少,国人在医疗方面教育方面劳保方面享受有的权利,也应该有了增多少倍的收益,可现实,不但没有原来的水平,还比以前还不如,1992年时,大家进医院大门,会跟现在这样心惊胆跳吗?孩子交学费,会让父母愁白了头发吗?

慨然这十年来,我们纳税人,每年多交了17%的税收,现在交的税收比十年前多了6倍,又没有享受到我们交纳的税收的应得的权利,哪我们不禁要问,6倍有多的税收去了哪里?

我们看到:这十年来,go-vern-ment的办公楼,一幢幢的耸立,一座比一座堂皇高大,一个城市里最大最繁华,最是go-vern-ment各个部门的办公楼,里面应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

这十年来,官员的坐车,一台比一台豪华高档,数量成倍增长,国产车不显身价,进口车也要高层次的,世界上公车最豪华最高档数量最浩大的,就是我们的中国的。

这十年来,公务员的住宅,一年比一年高价,价值也是成倍的增长,几十万,成百万,甚至于是几百万的官员住宅,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这十年来,公务员的工资,一年比一年高,在这里,国家从来不谈公务,员付出多少劳动,该增加多少工资,而是没完没了的增。

这十年来,公务员的日常费用,包括出差费用,接待费用,成倍的高速的增长,增长的速度,从这些人出差要住星级宾馆,喝的是洋酒,吃的是鱼翅就可知道。

作为纳税人,我们有义务交纳税收,也必然有权利享有纳税人应享的权利,但我们[这些年来,只有多交税的义务,没有享受到纳税人应享有的权利,哪我们不禁要质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政策的根本精华在中国是不是已经走了样了吗?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05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みんしゅしゅうちゅうせい)とは、マルクス・レーニン主義政党の組織原則である。

各級指導機関は、選挙により選出されるが、いったん選出された指導機関には服従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される。民主主義の立場と、党は革命の司令部であるとの立場を折衷させたものと言える。

とは言え、「個人は組織に従属し、少数は多数に従属し、党は中央に従属する」との表現通り、党は1個の生命体であり、党員は細胞に過ぎず、脳髄は党中央であるとの解釈も出来る。

旧イタリア共産党は、マルクス・レーニン主義と訣別した証として、民主集中制を放棄した。

旧ソ連などの社会主義諸国は、党内だけでなく国政にも民主集中制を導入した。しかし選挙は形骸化して、「民主」というのは言葉だけのものであったところがほとんであ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0%91%E4%B8%BB%E9%9B%86%E4%B8%AD%E5%88%B6" より作成

争鸣:计划生育

甲: 中国人口太多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
乙: 首先, 你说“中国人口太多了”, 这句话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是的, 中国现在有13亿人,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6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可见,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那么, 你能不能说“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人口太多了”?

甲: 但是中国的西部有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你算中国的人口密度时应该把这些地方去掉再算。

乙: 是的, 中国的西部有许多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然而日本等其它国家也同样有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现在假定日本和韩国的全部国土都适宜人居住, 中国只有一半国土适宜人居住,即使这样算,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还是高于中国。

甲: 看一个国家的人口, 不能单看人口密度, 还要看人口总量! 韩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虽然比中国大, 但人口总量并不大。 中国有13亿人口, 实在是太多了!

乙: 你如果一定要看人口总量, 那么假设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合并成一个“外国” ,人口总量就有50亿, 岂不是比13亿更多?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省, 人口也不过一亿左右,比不上日本的人口多。 既然你说日本的人口总量不大, 那么河南省的人口总量也不大了。 如果中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不是太多,那么合起来的中国人口又怎会 “太多”了? 这就好比, 如果欧洲联盟的各个成员国的人口都不算太多, 那么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人口又怎会 “太多”了?

甲: 不管怎么说, 中国的人口都是太多了。 你看这张上海市区的照片, 街道上车水马龙, 人群熙熙攘攘, 你说中国的人口是不是太多了?

乙: 仅凭这张上海的照片你就断言中国的人口太多了? 我曾看过一张澳大利亚悉尼市区的照片, 上面显示黑压压一大片人群, 如果仅凭这张悉尼的照片就下结论说 “澳大利亚人口太多了!” 岂不是太荒谬了? 悉尼人口密度大不等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 同样道理, 上海的人口密度也代表不了中国的人口密度。 如果你看到一张新疆天山草原的照片, 你能不能说: “中国人口太少了” ?

甲: 现在中国有很多人失业, 这不证明中国确实存在“人口过剩”这种现象吗?

乙: 如果说存在失业是因为“人口过剩”, 那么俄罗斯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应该不存在“人口过剩”这种现象, 为什么俄罗斯也存在失业现象?

甲: 现在中国还很贫穷, 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了。 你看, 中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但如果按人口平均,就可能排倒数第几位了, 这难道不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吗? 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 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就会比现在多一倍, 人均GDP也会比现在高一倍。

乙: 在1960年,中国的人口确实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不但没有富裕起来, 反而还饿死了那么多人?你以为人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会富裕吗? 非洲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源比欧洲国家和日本丰富得多, 为什么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很贫穷?

甲: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 也应该控制中国的人口。 你看中国的西北部, 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了, 黄河都变黄了。 人口越多, 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也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

乙: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 人口越少, 对环境的破坏就越少? 然而黄河可是黄了几千年了, 要知道几千年前, 中国人口只有几千万。 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原本是森林,也没有人为破坏,但它就那么一点一点的变成了沙漠。 澳大利亚的中部几乎渺无人烟,照样有大片大片的沙漠。又如,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只有16%;日本的人口密度达336人/平方公里,然而森林覆盖率高达66%。可见,生态环境的好坏, 决定性因素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是否注意保护环境。

甲: 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 那么将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到20亿、30亿、50亿、100亿怎么办?

乙: 你以为人口像孙悟空的毫毛, 吹一下就能变出成千上万个吗? 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 其他国家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难道他们都“人口爆炸”了? 事实上, 人口的增长是有内控机制的。 一般来说, 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市人口出生率高, 穷国的人口比富国的人口增长快。 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 人们的生育率就会下降。 编辑:<<泡菜草堂>> http://epaocai.com欧洲国家和日本过去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甚至现在还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但现在他们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都很低甚至负增长。

甲: 中国人口在1900年只有4亿, 在1950年只有5亿, 到了1980年增长到将近10亿, 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 是第一人口大国, 不实行计划生育是不行的。

乙: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中国人口增长迅速, 但同时世界人口也迅速增长。 中国并不是现在才成为第一人口大国的, 早在西汉时, 中国就是第一人口大国了。 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来看,十九世纪初,中国人口有4亿,世界人口是12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是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为13亿,而世界人口已达64亿,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甲: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中国少生了三亿人, 大大缓解了人口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环境压力。

乙: 是的, 计划生育成功地控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但却造成了人口结构的恶化: 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的误区, 就是只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

甲: 人口性别比失衡不是由于计划生育造成的, 而是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造成的。


乙: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不是现在才有的, 而是几千年以来就一直存在。 在1980年以前,中国还没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性别比失衡并不严重。 “一胎化”政策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的, 从那以后, 人口性别比就开始攀升。 20年间就从1981年的108上升至2000年的117,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117名男婴,大大偏离了103至107的正常范围,其中海南、广东等省更高达130以上,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的比例。

甲: 计划生育怎么会影响到人口性别比失衡呢?

乙: 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由于中国许多农村都实行这种计划生育政策: 如果第一胎是男孩, 就不许生第二胎; 如果第一胎是女孩, 就可以生第二胎。 这种政策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结合, 男多女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 专家们认为,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和选择性别的引产。 据统计, 在2000年,中国第一胎的出生性别比为100:107。1,到第二胎就猛升到100:151。9。 这不说明是B超人工选择又是什么?为什么第一胎与第二胎之间相差这么多?不是计生政策造成的又是什么?失调的性别比将大大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甲: 那么人口老龄化应该与计划生育无关,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现在不是也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吗?

乙: 是的, 一个国家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 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也会出现生育率下降而进入老龄化社会。 但计划生育大大加快了中国的老龄化进程。 原因很简单: 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可能把老、中、青、幼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地减少。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少生了三亿人。我们假设当初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就会增加三亿人口,这三亿人现在的年龄是0到20多岁。可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现在减少了三亿年龄从0到20多岁的人,但老人的数量并不因计划生育而减少。因此,老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就上升了。怎能说“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无关”?

甲: 老人不是由小孩变成的吗? 既然计划生育减少了小孩的数量,那么当然也就减少了老人的数量。

乙: 老人当然是由小孩变成的,然而,小孩要到几十年以后才会变成老人,因此,中国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并没有一个老人的减少是直接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允许为了计划生育而杀害老人。如果一个国家坚持几十年实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那么小孩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必定会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必定会越来越严重。

甲: 现在发达国家不是也进入老龄化了吗? 老龄化有什么可怕的?

乙: 发达国家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他们的普遍规律是: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00美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就有能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甲: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问题?

乙: 首先就是工作的人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你知道许多国营企业是怎么垮的吗?一个五百名员工的企业如果有两千名退休员工领退休金,这样的企业能有多少活力?还能支撑多久?从宏观上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人口远远少于领养老金的人口, 这样全社会的劳动人口还能不能供养整个国家? 中国的社保养老金目前是现支现付,都已经入不敷出,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发展, 整个社保体系就有可能崩溃!

甲: 现在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了, 即使实行计划生育会带来人口结构的恶化, 也不能放松计划生育, 因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口, 如果放松计划生育, 中国人口就有可能突破16亿这个上限, 就会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

乙: 我知道中国有一些专家“论证”过: 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口, 并认为如果我国人口超过16亿,社会就会崩溃,所以计划生育必须抓紧,不能松。这种悲观的论点纯属杞人忧天!按照这些专家的论点,日本早就应该崩溃了,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是336人/平方公里,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公里,而且日本的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类似的悲观论点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1850年,当时清朝的人口为4。3亿,达到空前的高峰。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的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在汪士铎看来,中国能养活的人口似乎不会超过6亿;而在今天,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口,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准比汪士铎时代不知提高了多少!因此,现在来谈论几十年以后的中国能养活多少人口,制定人口上限,无异于画地为牢、自我禁闭!这些专家的错误在于, 他们只看到局部历史,根据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人口数据总结出一个规律,然后再无限地预测未来。

甲: 那么你认为中国能养活多少人? 而且, 人不同于一般动物, 除了要维持基本的生活, 还要有其它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也就是说, 我们说的“养活多少人”, 应该是指能维持正常生活这种“养活”。

乙: 是的, 我们所说的“养活多少人”, 当然不是指像养猪那样“养活”, 而是指能维持正常生活这种“养活”。 然而, 似乎你认为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质量比较低? 事实上,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 如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 就中国来说, 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 生活水平往往也比较高。 我认为在不同的时代, 中国能养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 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字。 可以肯定的是, 在二十一世纪, 中国养活20亿人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 按照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来计算, 即使现在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中国人口在100年内也不可能达到20亿。 所以中国根本没有必要为人口太多而担忧。

甲: 你说中国能养活20亿人口? 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我还是倾向于认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

乙: 我举一个例子来反驳16亿这个所谓的“上限”: 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 距离16亿这个所谓“上限”还有3亿, 即中国不能比现有的人口多出30%。 平均来说, 中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不能比现有人口多出30%。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最大的两个海岛: 台湾岛和海南岛。 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 这两个海岛的面积和自然条件都差不多, 能养活的人口应该也差不多。 台湾岛现有人口2300万, 仍没有突破人口上限(因为台湾现在仍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海南岛现有人口750万, 有谁会相信, 海南岛的人口如果比现在增加30%(即达到1000万), 海南岛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不要说1000万, 就算海南岛的人口比现在增加一倍, 达到1500万, 海南岛也不会面临灭顶之灾, 否则台湾早就崩溃了, 或至少也要实行“一胎化”政策了。 而且, 现在海南岛的人口密度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甲: 不管怎么说, 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 所以计划生育仍然要常抓不懈。 只有当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时, 才能放松计划生育。

乙: 一个国家的人口要保持稳定(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 这就是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 中国的生育率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 那么, 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 那是因为现在的出生人数多于死亡人数, 而死亡的是70岁、80岁的老人,这些老人出生那时中国才四亿人,你要现在就人口负增长,那么就是要现在出生的人口少于那时候四亿人的出生人口, 那人口结构就出大问题了。

甲: 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 如果现在放松计划生育, 就会有更多的人口出生, 就会增加就业压力。

乙: 你担心现在出生的婴儿会抢你的工作吗? 婴儿不是刚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 至少要过十几年、二十年才能工作。 二十年之后, 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老龄化日趋严重, 中国有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现在出生的婴儿到那时正好能成为劳动力。 而且, 现在出生的婴儿多一些, 反而有利于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 因为至少可以刺激与此有关的乳品、医疗、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政、幼儿教育、游乐等等行业的发展。

甲: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毛泽东时代不搞计划生育, 造成中国人口迅速膨胀。 中国在1980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是“亡羊补牢”。

乙: 所谓“毛泽东时代不搞计划生育”其实是很多人的误解。 确切地说, 中国是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 当然, 你说“中国在1980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也没有完全说错, 因为 “一胎化”政策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的。 七十年代推行的“晚、稀、少”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执行效果很好。“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 但八十年代初推行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却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群众不易接受,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乎从1984年开始不得不“开小口子”,以减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力。

甲: 中国为什么要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

乙: 这是因为, 1980年9 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中国当时认为:人口每增加一点,都是对“四个现代化”的冲击, 以致于得出结论:“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定下了这样一个“宏伟目标”之后, 中国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 其标志是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如果不是因为要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这个奋斗目标, 中国在八十年代也许会沿袭七十年代推行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 而不是“一胎化”政策。 这样中国的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

甲: 1798年,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他认为,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由于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大于算术级数增长的速度, 因此战争、瘟疫、饥荒等天灾人祸将伴随着人类。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保罗&#8226;恩里希在他的畅销书《人口爆炸》中宣布,鉴于世界人口可以预见的爆炸性增长,地球终将不能养活人类,“为养活人类而进行的战斗已经结束了,70年代,世界将经历一场高比例的饥荒——上百万人会被饿死。” 可见, 人口的警钟时时敲响, 计划生育千万不能放松!

乙: 然而, 马尔萨斯、恩里希等悲观主义者的预言都失败了。 2001年,世界人口已经跨过60亿大关,人类的生活水平反而提高了。根据联合国的材料,自从1961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农业产量已增加了52%。 现在,全球饥荒受害者在不断减少,人类平均寿命从100年前的30岁延长到现在的67岁。马尔萨斯等人只看到人类的繁殖能力, 而看不到人口的增长有着内在的自控规律: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时, 人口的出生率就会下降, 也就是俗语所说的 “才(财)丁不能两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全球各地的人们,生育越来越少,生育率自1972年以来下降了一半,由每名女性生育6个子女跌至2。9个,而人口学家表示,生育率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 地球面临的新威胁不是人口过剩而是人口减少, 而生活富裕正是出生率剧降的原因之一。

甲: 如果中国人口真的能减少, 那肯定是一件好事。 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 人口只有3亿, 所以美国的人均收入那么高。 中国如果能通过计划生育把人口减少到3亿, 中国人民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了。

乙: 你希望通过计划生育把中国的人口减少, 然而, 计划生育难道有能力把现有的13亿在保持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变的情况如刀切蛋糕般降到3亿吗?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可能把老、中、青、幼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地减少。 通过计划生育减少人口与因为天灾人祸导致的人口减少, 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划生育还会伴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恶化, 老人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 小孩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少。

甲: 现在生活费用那么高, 要养育一个孩子都不容易了, 生两个怎么养得起?

乙: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 要维持人口的稳定, 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 如果你现在养不起两个小孩, 那么将来你的小孩养得起四个老人吗?

甲: “养儿防老”是封建思想。 我不靠孩子养老, 我在年轻时多挣一点钱缴纳社会养老金, 将来年老了就有养老金了。

乙: 养老金制度不过是社会化意义上的“养儿防老”。然而, 当你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创造财富的年轻人比领取养老金的人还少得多的话, 那么你的养老金就会贬值了! 养老金换来的是商品,而商品是由当时的人创造的,可不是在你缴纳养老金的时候创造的。也就是说, 钱本身并不等于物质财富, 养老金所购买的消费品或服务也需要当时的年轻劳动人口提供。 如果钱本身就等于物质财富的话, 那么一个国家什么都不用干, 就专门印钞票好了!

甲: 老龄化有这么严重吗? 连我的养老金也会贬值?

乙: 我举日本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据外电报道,现在日本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经降到战后最低的1。34,远低于维持人口平衡所需的临界生育率2。1。一个老龄化的日本,面临无人养老送终的残酷现实,缴纳养老金已经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因为没有足够的服务可供购买以至于等自己老了时养老金会贬得一文不值。连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都开始欠缴养老金了,你说问题严不严重? 日本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 是“先富后老”, 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 是“未富先老”。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比任何国家都更严重!

甲: 实行计划生育, 会加速老龄化进程; 不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出生率又会反弹。 这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中国在五十年代采纳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而实行计划生育就好了! 真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啊!

乙: 如果中国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更好吗? 这样中国在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就会赶上当时韩国的水平了, 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哪里还用得着实行计划生育? 中国之所以在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 是因为建国后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失误, 导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才产生了“人口过剩”的现象。 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 其原因不外有两种: 一是为建国后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失误寻找“替罪羊”, 二是在特定年代下“病急乱投医”的产物。

甲: 我看到一份统计数据说, 现在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 因此现在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应该不是很严重。

乙: 事实上, 单看出生率是看不出老龄化问题的,只有生育率才密切影响老龄化。出生率和生育率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区别在于生育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育龄妇女一般指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而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出生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活产数。 对于人口结构来说, 最重要的指标是生育率而不是出生率。

甲: 出生率越高, 人口的年龄结构就越年轻, 怎能说“单看出生率是看不出老龄化问题的”? 为什么你说“只有生育率才密切影响老龄化”?

乙: 我举例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有A、B两个国家现有人口都为200人并且男女比例都为1:1, 出生孩子都为100人,那么这两个国家的出生率是相同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

A、B两个国家的三代人状况分别是(父母辈、年轻辈、孩子辈):

(1) A国父母辈100人,年轻辈100人,生出的孩子100人,则年轻辈母亲生育率为2.0。

(2) B国父母辈50人,年轻辈150人,生出的孩子100人,

则,父母辈,母亲生育率为6.0。(女性25人生出150人)

则,年轻辈, 母亲生育率为1.33。(女性75人生出100人)

甲: 上面A、B两个国家的出生率相同, 但年轻辈的生育率却不同: A国为2。0, B国为1。33, 这两者对老龄化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乙: 从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可以看出: A国的生育率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 人口增长平衡,人口结构比较合理,社会新劳动力补充没有根本变化, 现在的就业问题不严重,今后老龄化问题也不严重; 而B国以前生育率高(高达6。0), 现在生育率低(只有1。33),现在就业问题严重,但将来工作人口减少, 老龄化问题严重。A国就相当于美国的人口结构,B国就相当于中国的人口结构。

甲: 那么中国现在的生育率是多少?

乙: 中国在九十年代以前的生育率数据比较可信, 没有引起大的争论, 例如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八十年代后,总和生育率从1980的2。24回升到1982年的2。86;1985年下降到2。20之后,到1987年再次回升至2。59;而到1989年又回落到2。35。人口学家公认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31的总和生育率是准确的。但在九十年代以后, 生育率数据竟然变得扑朔迷离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总和生育率只有1。22, 但计生委认为这个数据不可信。 一般认为, 中国在九十年代初的生育率就已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2。1, 现在的生育率更是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了。

甲: 生育率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意味着什么?

乙: 生育率远远低于2。1, 意味着人口持续老化, 并且从长远来看, 人口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中国的人口虽然仍在增长, 但等我们的父母辈到了七、八十岁开始去世的时候,人口将会一下子负增长,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甲: 即使中国将来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减少的现象, 到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不就行了吗?

乙: 你以为人口的再生产是像电源开关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吗? 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 采取了许多严厉的计划生育措施才把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大幅度降下来。 如果说要控制人口数量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的话, 那么, 要鼓励生育就更不容易做到了! 许多发达国家都为生育率下降伤透了脑筋, 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生育, 但仍然无法挽回其一路下滑的生育率。 因为一个国家富裕后, 人们抚养小孩的成本增加了, 人们的生育愿望降低了。 许多发达国家如果不引进外国移民, 人口早就负增长了。

甲: 既然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已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也就是说, 即使从短期来看人口仍在增长, 但从长远来看, 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仍在推行“一胎化”政策?

乙: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 我推测中国现在仍在推行“一胎化”政策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 中国某些专家认为, 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 所以害怕放松计划生育后, 中国人口会突破16亿这个所谓的上限。 我在前面已驳斥过这种论调。 第二, 中国现在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许多中国人都被“人口第一大国” 这个表面现象蒙蔽了眼睛, 看不到人口结构恶化的严重性, 仍然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 其实, 如果1947年印巴不分治, 现在印度人口就已经超过中国了, 而印度的国土面积远远不及中国的一半。 中国现在的人口形势与二十多年前相比,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中国现在仍在推行二十多年前制定的“一胎化”政策, 真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

甲: 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即独生子女政策), 二十多年来, 正是由于中国的不懈努力, 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被推迟了四年。 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乙: 然而, “一胎化”政策在实施以前, 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 严重低估了迫使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代价。 例如, 当时估计老龄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即2020年才会出现老龄化现象;事实则不然,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10月已经宣布中国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另外一个没有充分估计到的影响是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持续偏高上。当时的估计是“解放以来,我国历年人口统计都表明,男女性别比的比例大体上差不多,男孩稍为多一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来,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对头胎生育的孩子的性别比例做了调查。结果也是男孩比女孩稍为多一点。”后来的事实却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估计。

甲: 你总是说人口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有多么严重, 但为什么我感觉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乙: 这是因为, 人口政策最大的影响不是现在,而是若干年以后才知道结果。可以说, 到2020年, 计划生育的负面效应将全面暴露出来。 以人口性别比失衡来说,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性别比为119), 到2020年, 中国将有四千万光棍找不到对象。 以老龄化问题来说, 由于老人越来越多, 有可能出现退休人员工资无法发放的问题,这将引发社会的动荡。

甲: 那么, 有什么办法可以减缓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

乙: 办法很简单, 就是取消计划生育,使生育率回升到2。0左右。 这样不但有利于减缓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 还可以减轻2020年前的就业压力,并且有利于缓解2020年以后的劳动力缺口问题。因此, 停止计划生育是一举两得: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和今后的老龄化压力。 事实上, 按照现在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 取消计划生育以后, 中国的生育率也达不到2。0。 只要生育率低于2。1, 那么从长远来看, 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甲: 取消计划生育? 这不会造成人口膨胀吗?

乙: 你真是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计划生育本来就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前一年(1970年), 生育率高达5。8, 而现在中国的生育率已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2。1, 还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吗? 现在中国生育率最低的地方并不是计划生育搞得最好的地方, 而是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地方----香港。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今后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老龄化而不是人口过多。 几十年后, 中国将与发达国家一样, 为生育率下滑而伤透脑筋。 不要以为中华民族特别喜欢多生孩子, 事实上, 海外华人几乎是所有种族中生育率最低的。 过去中国人的生育率之所以比较高, 是因为中国人很穷。 在18世纪,中国和欧洲都比现在穷得多, 那时中国每对夫妇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欧洲妇女则平均生育8个孩子,中国人要比欧洲人少生2个孩子。“越穷越生”是人口增长的规律, 也就是说,穷国的生育率都比富国的生育率高(例如现在非洲国家比欧洲国家的生育率高)。

甲: 是啊! 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

乙: 且慢! “越穷越生”与“越生越穷”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越穷越生”虽然是人口增长的规律, 但“越生越穷”这句话却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战后一直到六十年代,日本和美国的出生率都很高,但这两国的经济在那期间都高速发展,怎能说是“越生越穷”?导致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很多,天灾、人祸、政策、地理条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无法与多生孩子扯上关系。当然,说“越生越富”也是同样错误的!

甲: 即使取消计划生育后中国人口也不会突破上限, 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离这个上限这么近呢? 留有余地不好吗? 就像我有20间闲房,为什么不能就让房子闲着,非要生20个人去住呢?

乙: 问题是: 中国现在的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已比较严重, 如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以降低生育率, 这两个问题必然进一步恶化。 取消计划生育是减缓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的唯一途径。 就像你家来了15个客人, 而你又有20间闲房, 为什么你一定要让这20间房子闲着而不让你的客人住宿呢?

甲: 即使取消计划生育后也不会出现人口膨胀, 我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取消计划生育。 我问你, 计划生育为什么就不能搞?

乙: 你这样问就好比问: “我为什么就不能吃药?” 一个人是因为有病才需要吃药的, 如果你没有病, 难道你还需要吃药吗? 计划生育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人口增长过快, 需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但现在中国已不存在“人口增长过快”这个前提条件, 那么计划生育就是多余的。

甲: 但计划生育除了“控制人口数量”以外, 还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人口素质”, 所以还需要保留计划生育。

乙: 从计划生育的实践来看, 计划生育一直都是只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的。 提高人口素质主要依靠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

甲: 我认为, 计划生育本身并没有错, 只不过计划生育工作中有失误的地方需要改进。 我们需要的是改进计划生育, 而不是取消计划生育。

乙: 按照你的逻辑, 你同样可以说: “计划经济本身并没有错, 只不过计划经济工作中有失误的地方需要改进。 我们需要的是改进计划经济, 而不是取消计划经济。” 然而, 中国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 一直实行计划经济, 结果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计划生育其实也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产物。 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尊重市场机制,事事都想“计划”, 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规律, 是不可能不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的。

甲: 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既然人的寿命延长了, 那么相应地延长退休年龄不就可以减缓老龄化的压力了吗? 比如现在是60岁退休, 以后退休年龄可延长到65岁。

乙: 是的, 人的寿命延长, 工作时间也会稍有延长,但不会成比例地延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疾病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很多是所谓的富贵病),虽然寿命仍然会有所延长,但延长寿命所需要的社会成本会非常昂贵(比如医疗成本),远非延长工作时间所能弥补(现在有些工厂就已经被老年人医药费拖得半死不活了)。 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老龄劳动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比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当人口平均寿命只有60岁时,只在生病时候需要抚养;如果平均寿命延长到80岁,至少有十几年需要抚养。因此寿命延长,工作年龄并没有相应延长,养老负担更重。这就是老龄化的实质!

甲: 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要靠多生孩子来缓解老龄化, 那么几十年之后, 现在出生的孩子就会变成老人, 那时老人的数量就会更多了, 到时又要靠生更多的孩子来缓解老龄化, 那样不是陷入恶性循环了吗?

乙: 一个国家合理的人口结构是保持生育率在2。1左右, 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 这样就不会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现在的老龄化问题可以通过多生一些孩子来缓解? 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生育率远远低于2。1的正常值。 当未来中国的生育率保持在2。1左右的时候, 人口结构就是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了。

甲: 照你这么说, 根本没有必要取消计划生育, 只需把“一胎化”政策改为“二胎化”政策就行了。 这样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 生育率就保持在2.0了。

乙: “二胎化”政策当然比“一胎化”政策合理得多。 然而, 不要以为政策允许生二胎, 每对夫妇就都生二胎了。 这就好比, 虽然法律允许离婚, 但不见得人人都会离婚一样。 事实上, 即使放开二胎, 有相当一部分夫妇也只愿生一胎。 在这种情况下, 有少部分夫妇生三胎, 才会使生育率保持在2.0左右。

甲: 但是, 实行“二胎化”政策以后, 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人超生的, 这样就抵消了只生一胎的情况, 平均来说还是二胎。

乙: 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取消计划生育后, 只生一胎的夫妇肯定比生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夫妇多。 而且, 考虑到男女性别比失衡、不孕症、单身人口等因素, 即使有将近一半的夫妇生三胎, 中国的生育率也不会超过2.1。 事实上生三胎的比例肯定不会那么大。

甲: 不过, 我还是担心取消计划生育会引起生育率有较大的反弹, 万一生育率超过2。1怎么办?

乙: 取消计划生育, 不等于说国家不需要人口政策了。 相反, 国家应该用软性的手段来调节生育率。 中国以前推行计划生育,主要是依靠行政的强制手段。取消计划生育, 就是放弃用行政的强制手段来实施人口政策。 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 其他国家都没有采取强制手段,照样做到了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如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生育率就降到了2。0的水平。 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教育普及、尤其是妇女扫盲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会直接导致生育率迅速下降。中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

甲: 现在农村人口仍占中国人口的多数, 而农村的生育率又是高于城市的, 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 农村的生育率肯定会有较大反弹。

乙: 是的,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 不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 农村的生育率都是高于城市的生育率。 现在中国城市的多数家庭都是只生一个。 如果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都是城市居民, 那么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 中国人口的生育率也仍然会很低。 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目的,是限制农民进城;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然而,这两项政策的效果是互相冲突的,城乡分离政策的一个副效应是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甲: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 不但应该取消计划生育, 而且也应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乙: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既不是按人的出生地、也不是按人的居住地进行登记管理,而是一种身份世袭制度,一个人出生时的户口身份是根据其父母的身份确定的,并限制其自由迁徙,使得全国各地区的居民缺少平等分配国家资源以及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而且, 户籍制度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无论是从人权的角度来看, 或是从控制人口增长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有利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 都应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甲: 人类与动物不同, 动物的繁殖是没有计划的, 人类应该比动物更有理性, 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乙: 你这种观点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 计划经济理论认为,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的发展达到一定的尖锐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一个国家如果不实行计划经济,任由市场调节,岂不是乱了套了?然而,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已经宣告了计划经济理论的破产,中国也已经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与此相似,计划生育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任由人口自然发展,岂不是人口爆炸了?计划经济不相信市场机制, 计划生育也不相信人口有其自身的调控机制。

甲: 人口自身怎么会有调控机制?

乙: 众所周知, 富裕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远远低于贫穷国家的人口增长率, 但富裕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降低, 并不是由于他们实行了计划生育。 事实上, 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 这些富裕国家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 中国社会学家潘光旦很早就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才(财)丁不能两旺。他说,在一个社会中,上层社会总是慢慢地生殖能力就减弱,而中下层家庭却热衷于生孩子,也就是越穷越生。放大了来看,在中国,总是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生育率高于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在世界范围,也是富裕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逐步下降,而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甲: 那么, 穷国生育率高, 富国生育率低, 这种人口的自身调控机制是好事还是坏事?

乙: 在一定程度内, 穷国生育率高是穷国变富的必要条件。 否则的话, 如果穷国生育率低, 富国生育率高, 其结果必然是穷国越来越穷, 富国越来越富。 穷国生育率高, 才能有大量的劳动力来发展经济, 才能赶上富国。 而富国由于劳动力不足, 不得不引进大量的外部移民,这有利于缩小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因此, 如果经济政策正确, 穷国人口增长快本来是件好事。 例如, 亚洲四小龙成功地在人口红利时期由穷变富。 然而, 由于中国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推行错误的计划经济政策, 导致中国在七十年代出现了人口过剩的现象, 这样人口增长快就变成坏事了。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 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过早地在2020年结束, 在那以后, 中国将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而到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发达国家。

甲: 什么叫“人口红利”?

乙: 如果一个国家在特定阶段,人口的年龄结构中适龄劳动力比较多,就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好处,这就是人口红利。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情况是金字塔型,社会需要抚养的未成年人比较多, 而老年人比例较少;另一种情况是倒金字塔型,老年人比较多, 而小孩比较少。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如果在社会中占的比重太大,经济就不可能分享到人口带来的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橄榄型,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是1000万,比较富余,经济就会从中受益。

甲: 不管怎么说, 一个家庭如果只生一个孩子, 那么一方面可以节省一笔抚养小孩的费用,另一方面母亲可以减少养育小孩的误工时间,用这个时间工作可以增加社会财富。 因此, 我还是认为“只生一个好”。

乙: 你这种观点是非常短视的,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看不到将来的利益。 现在的孩子少了,就意味着将来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少了, 就会加重将来的负担。 这无异于寅吃卯粮。 打个比方说, 如果你的月工资是1000元, 每月一号发工资, 你在上半个月就花掉了900元, 当然你会认为生活得不错, 但下半个月你就只有100元生活费了。 你说“只生一个好”, 就是只看到“上半个月”的生活, 却看不到“下半个月”的生活。 一个国家如果几代人都是“只生一个好”, 那么人口结构就会4:2:1地恶化下去, 哪怕原来有20亿人口, 几代人之后, 人口就不到1亿了, 而且老人占了其中很大的份额。

甲: 但现在不是规定, 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允许生两胎吗? 所以人口结构应该是4:2:2了。

乙: 你总是以为, 凡是法律允许的, 大部分人就会去做。 如果是这样的话, 发达国家就不用为老龄化发愁了! 因为发达国家不但允许生两胎, 而且还允许生三胎四胎, 但事实上,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低于2。0, 也就是说, 多数夫妇都只愿生一胎。 发达国家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 他们的生育愿望尚且如此之低;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的负面宣传, 已经使许多中国人认为“只生一个好”是天经地义的, 生两胎或两胎以上是落后的生育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 加上抚养小孩成本的提高, 大部分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仍然会选择只生一个。

甲: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口不断增长, 自然资源总有用完的时候。 所以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的增长!

乙: 是的,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 人类也没有能力移民到其它星球。 不过, 如果你说实行计划生育的理由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那么这种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这是因为: 第一, 即使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也只能减少中国的人口, 其他国家是不会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减少本国人口的,他们是不会响应你“要减少大家一起来减少”的号召的。 第二, 即使全世界只剩下一亿人, 地球资源也总有用完的时候, 那时候怎么办? 总不成大家都自杀了吧?

甲: 那你说地球资源用完了之后怎么办?

乙: 一般来说, 面对生存压力,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比方说, 有甲、乙两个国家, 他们的粮食生产都不足以养活本国人口。 于是, 甲国采取的措施是: 实行计划生育以减少本国人口; 乙国采取的措施是: 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产量, 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 面对生存压力, 甲国选择了向内:企图改造自身来适应环境,结果只能走上退化的道路; 而乙国选择了向外:改造生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民族, 结果越来越富裕。

甲: 我知道粮食产量可以提高, 可是像石油这些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地球上的石油只会越用越少, 而且没办法生产出来, 所以必须节约使用!

乙: 我再举甲、乙两个国家为例子: 当地球上的石油差不多用完的时候, 甲国通过一项法律, 禁止私人拥有小轿车, 以节省汽油; 乙国则千方百计研究能代替汽油的新能源, 结果研制出使用电池作为能源的汽车, 并行销全世界。

甲: 你的意思是说: 当地球上一种资源快用完的时候, 应该寻找另一种替代资源?

乙: 是的, 地球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 但是, 任何一种资源也都有其替代的资源。 所以, 我们根本不必担忧某种资源用完了怎么办? 而且, 究竟什么是资源?石油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上百万年了,可真正大规模开发利用才100多年,200年前的人类会认为石油是资源吗?当然不会,所以说资源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人类之所以数量越来越多, 人均自然资源越来越少, 生活反而越来越富裕, 就是不断战胜生存压力的结果, 而不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

甲: 现在中国的许多种人均自然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例如, 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600立方米,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 所以只有把中国的人口降下来, 才能提高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

乙: 为什么一定要提高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 一个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源丰富不等于这个国家富裕。 以人均水资源而言,以色列是600万人,它的土地60%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占了50%,水资源人均才260立方米。中国人均水资源是2600立方米,正好是以色列的10倍, 但中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不及以色列。以色列作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他并不实行计划生育以减少以色列的人口,相反,他发展出世界上最节水的灌溉技术。

甲: 人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必须消耗其它动物或植物才能生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都是消费者。

乙: 是的, 人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其它动物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也必须消耗其它动物或植物才能生存。 你只看到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却看不到人作为创造者的一面。 一个人的一生中, 所创造的价值完全可以大于他(或她)所消费的价值。 也就是说, 人一生中所创造的价值减去消费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 否则人类社会就不会越来越进步了。 现在有些城市出台的这项规定是非常荒唐的: 不允许城市居民生第二胎, 却允许城市居民养宠物(例如狗)。 养一个宠物的花费往往比养一个小孩的花费更大, 而且宠物不能创造出有益于人类的价值。

甲: 我很喜欢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我常常梦想: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一亿人, 那么地球上就会到处莺歌燕舞, 山花烂漫, 郁郁葱葱。

乙: 你是不是认为: 人类是破坏大自然环境的罪魁祸首?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认为人是万恶之源, 他在“七杀碑”上写道: “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由于张献忠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加上连年混战、天灾、瘟疫、饥饿等原因,结果四川人口急剧减少, 终于出现了你所梦想的情景: “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一望丘墟,依山逼水者,豺狼昼游”。现在的四川人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的湖广省(当时包括湖南、湖北省)移民后裔,还有一些是江西、广东的移民。幸亏当时西边有青藏高原,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不能移民过来,否则四川现在是不是中国的领土还很难说。

甲: 我看到新闻报道说, 日本现在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我对此感到很奇怪, 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 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 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

乙: 你只知道静态地看人口问题, 而不懂得动态地看人口问题。 在1960年代, 当日本的人口突破1亿时, 日本举国上下都在为人口快速增长而担忧, 并曾一度计划将人口收缩到8000万左右(幸亏没有实施)。 现在日本人口是1。27亿, 但日本人反而为人口减少而发愁。 为什么当人口1亿的时候担心人口太多, 而当人口1。27亿的时候反而担心人口减少? 这是因为, 人口结构比人口数量更重要。 日本人口1亿的时候, 生育率是高于2。1的; 人口1。27亿的时候, 生育率是低于2。1的。 现在日本的生育率与中国差不多, 都是1。4左右。 到21世纪中叶日本人口将不到1亿, 并且一路下滑, 到21世纪末, 日本人口将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 现在中国有一些反日狂热人士说日本计划在某某年灭亡中国。 实际上, 如果日本的生育率持续降低, 日本将自身难保, 根本威胁不了中国。 如果日本的生育率高于2。1, 中国就必须警惕日本。

甲: 你说现在日本的生育率与中国差不多, 都是1。4左右。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 中国今后也会像日本一样, 人口数量一路下滑?

乙: 是的, 中国的人口现在是低惯性增长。 为什么中国现在的生育率这么低, 人口仍在增长? 这是因为几十年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仍在世, 通俗地说, 就是现在婴儿出生时, 婴儿的爷爷奶奶还没有去世, 所以显得人口数量有增加。 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人口峰值15亿, 随着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陆续去世, 中国的人口数量将无可挽回地急剧下降。 当中国人口从15亿回落到13亿时, 中国即使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也仍将止不住人口一路下滑的趋势, 并且有可能一直降到10亿、7亿甚至3亿以下。

甲: 当中国人口从15亿回落到13亿时, 如果中国真的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为什么仍将止不住人口数量一路下滑的趋势?

乙: 原因很简单, 看看现在的日本和欧洲国家就知道了, 大多数夫妇都只愿生一个, 不愿多生。 生育越多的后代, 抚养成本越高,生活水平越高成本也越高。这里的成本不仅指财力,还有闲暇时间、精力等诸多影响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因素。因为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日本和欧洲国家有着很高的生育奖励却偏偏少有人去领。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 如果每对夫妇都只生一个, 那么只需两三代人的时间, 人口数量就只剩下3亿了。

甲: 但那是日本和欧洲国家的情况, 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

乙: 是的, 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 因为日本和欧洲国家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 没有经历过多年来的计划生育的负面宣传, 所以将来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将比日本和欧洲国家更低!

甲: 我不相信将来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比日本和欧洲国家更低!

乙: 看看海外华人就知道了, 现在海外华人的生育率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种族中最低的。 你再看看香港, 香港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然而生育率只有1。0左右, 比日本和欧洲国家的生育率都低得多。 香港有大陆移民, 生育率再低也问题不大, 然而将来当中国的生育率只相当于香港现在的水平时, 中国有能力吸引大量的外国移民吗? 要知道几十年后,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 对于外国移民来说, 中国的吸引力显然比不上美国和欧洲国家。

甲: 但中国为什么要吸引外国移民? 即使中国人口只剩下3亿, 也仍然相当于现在的美国人口, 经济也仍然能发展。

乙: 说了半天, 你还是只懂得人口数量而不懂人口结构! 不过也不能怪你, 因为计划生育的宣传一直都是只关注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的。 你要知道, 如果中国人口是从2亿增长到3亿的, 那么人口的年龄结构就是很年轻的, 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然而, 当中国人口从13亿降到3亿时, 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严重老化了, 当老人占了一个国家人口的大部分, 怎么发展?

甲: 刚才你说到人口结构比人口数量更重要, 我还是不大明白其中的道理。

乙: 我举例来说明这一点: 在1980年, 中国有10亿人口; 而到了2030年左右, 中国将有15亿人口。 我说1980年的10亿人口比2030年的15亿人口更多! 为什么? 因为1980年的10亿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即使从1980年开始, 每对夫妇都只生一个孩子, 此后的30年(即从1980年至2010年)中国的人口仍会不断增长, 这是因为出生人数大于死亡人数。 而2030年的15亿人口年龄结构严重老化, 即使从2030年开始, 每对夫妇都生两个孩子, 中国人口也会不断地减少下去, 这是因为死亡人数大于出生人数, 几十年以后, 中国人口就不到10亿了。 这样看来, 你说1980年的10亿人口是不是比2030年的15亿人口更多?

甲: 你的意思是说, 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以后, 就不应该再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了?

乙: 是的, 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以后, 即使人口仍在增长, 也不过是强弩之末罢了, 这个国家的人口迟早要进入负增长的, 根本不应该再担心人口过多。 相反, 更应该担心的是生育率持续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中国在1999年10月就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并且老龄化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与其将来鼓励生育(而且收效甚微), 不如现在立即停止计划生育。

甲: 中国现在仍实行计划生育, 他们为什么不害怕将来中国人口会减少?

乙: 这是因为, 支持计划生育的人是在假定几十年以后的中国人生育愿望仍与过去一样不变。 他们始终不懂得或不相信这一基本规律: 当生活水平提高时, 人们的生育率就会下降。 他们以为, 将来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时, 只要放松计划生育, 然后生育率就会又回升了。 他们总是以为, 人口的增长是像电源开关一样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 这其实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 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搞计划经济, 结果失败了; 又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搞计划生育, 同样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 他们的思维模式失败不要紧, 可惜的是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几代人也难以弥补的损失!

甲: 一谈到“计划生育”,人们就会想到“独生子女政策”(即“一胎化政策”)。 按照计划生育政策, 现在全国大部分家庭都应该是独生子女家庭。

乙: 是的, 按照计生政策, 现在全国大部分家庭都应该是独生子女家庭。 不论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 或是从社会人文的角度, 还是从家庭利益的角度, 独生子女政策都是弊多利少的。 因为这项政策破坏了人口自控机制,在短时期内就使生育率远离更替水平,破坏了人口结构,后患无穷。

甲: 如果独生子女政策是弊多利少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1980年开始大力推行这项政策?

乙: 我在前面已经说了, 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实际上, 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 12亿以内这个奋斗目标定得过紧, 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中国人口在1995年还是“突破”了12亿。 但这个过紧的奋斗目标就导致了“一胎化”政策的出台。 在推行“一胎化”政策之前, 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 严重低估了“一胎化”政策的负面影响。 例如, 当时对于老龄化何时来到中国都严重估计错误, 更遑论其它?

甲: 那么, 具体来说, 独生子女政策有什么弊病?

乙: 前面已说过, 独生子女政策是导致人口性别比失衡和加速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 从军事上来说, 当独生子女参军入伍后,谁来支撑那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家庭?一旦有战事,谁还能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若有所伤亡时,那些破碎的无法挽救的家庭又由谁来埋单?“独生”意味着惟一,而惟一是经不起伤害、更经不起毁灭的。独生子女一旦罹难, 就有可能造成这个家庭的断子绝孙。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材问题的困扰。一个孩子并不能绝对保证成材,如果孩子不成器,就可能成为大问题:老无所靠反成其累。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看, “兄弟姐妹”等传统词语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甲: 我感到奇怪, “一胎化”政策既然有这么多弊病, 难道人口学专家们看不出来吗?

乙: 事实上, 中国有许多人口学专家也是头脑清醒的, 他们也看出“一胎化”政策的弊病, 例如,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不久前在一个场合作了“一个家庭两个孩子的政策更合适”的表示。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片面的过度宣传, “只生一个好”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思维惯性, 这不, 于学军刚作出上述表示, 网上立刻有人攻击他, 甚至要他下台。 许多中国人都习惯于当“事后诸葛亮”, 却嘲笑那些先知先觉的人。

甲: 如果中国在1980年推行的不是“一胎化”而是“两胎化”, 这样是不是更好?

乙: 是的, 当时中国如果推行“两胎化”,那么带来的人口增长也是暂时的,最终达到人口数量平衡和减少。而且与急剧老龄化的增长速度相比, “两胎化”使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要缓慢。 这样,人口经过暂时增长以后,就是比较缓慢的减少趋势,绝不会因此造成人口数量上升,而且大量的老年人还是按同样的时间死去。接着人口从平衡点,就进入衰减期,这也是短痛的一种方式。 为何当时中国不采纳“两胎化”? 归根结底, 当时中国还是缺乏科学的民主决策制度。

甲: 如果中国真的是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那么这种人口结构确实值得担忧。 不过, 我听说在农村有很多超生现象, 因此中国的人口结构不会是4:2:1这样恶化的。

乙: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超生者改善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如果是这样, 那么超生者就是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可是为什么计生部门还要对超生者进行罚款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呢? 这不是惩善扬恶吗? 社会公正何在?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居然要靠 “违法”(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员来改善, 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甲: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 我不知道历史将会对“超生”这种现象作何评价?

乙: 到了2020年, 随着计划生育的负面效应全面暴露出来, 许多中国人将认识到,“超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的压力。 届时, 中国将有四千万光棍找不到对象, 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也日益增多。 提防光棍闹事和支付养老金, 将成为政府极为头痛的两件事。 我不知道现在中国的“超生”现象有多普遍, 如果事实真的是如某些人所说, 农村有很多没上户口的“黑女孩”, 那么这将是中华民族的大幸了!

甲: 现在我们再回到“中国人口太多”这个话题上, 你在前面已分析过, 所谓“中国人口太多”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谬论。 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中国人口太多”呢?

乙: 原因有二: 一是很多中国人只懂得看人口数量而不懂得看人口密度。 其实看一个国家的人口是不是太多, 人口密度是比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指标。 例如, 加拿大的人口数量是新加坡的10倍, 但你能不能说, 相对于新加坡而言, 加拿大的人口太多了? 当然不能, 因为加拿大的人口密度远远小于新加坡。 二是因为中国现在还比较贫穷, 一些中国人常常把中国贫穷的原因归咎于“人口太多”, 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是大于中国的。

甲: 为什么说把中国贫穷的原因归咎于“人口太多”是很荒唐的?

乙: 打个比方说, 如果一位将军打了败仗, 别人问他为什么会打败仗? 这位将军回答说: “因为我的士兵太多了, 所以我打了败仗。” 你说这位将军的回答是不是很荒唐? 有句古话说: “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 有才能的将军是决不会嫌士兵太多的, 只有无能的将军才管理不了太多的士兵。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本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把贫穷归咎于人力资源太多, 岂不是与这位将军把打了败仗归咎于“士兵太多”一样荒唐? 当然, 如果人力资源的素质低, 那么也不一定有利于发展经济, 正如即使士兵多, 如果士兵缺乏训练, 也不一定能打胜仗一样。 但“人口太多”与“人口素质低”是不同的两回事, 你可以把经济落后归咎于“人口素质低”, 但却不能归咎于“人口太多”。 正如一位将军可以把打了败仗归咎于“士兵素质低”, 但却不能归咎于“士兵太多”一样。

甲: 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国的人口密度大得多, 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 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 但日本是个进口资源大国,单靠本国的资源是养不活日本人的。

乙: 首先, 日本进口这么多资源, 是只给自己用的, 还是生产了很多产品给全世界用的? 其次, 现在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了, 你还想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吗? 你说日本利用全球资源,那中国为什么要尽国际义务不去利用呢? 俄罗斯远东资源丰富得很,人力很缺乏。美国通过控制价格就能控制中东石油(当地人廉价为美国服务,要是这些石油在美国本土,美国光劳工都划不来,现在就禁止开采)。我们只要将经济做大,能在全球化下控制价格,俄罗斯的资源不卖也得卖。

甲: 那么, 我常常听到人们说“中国人口太多”, 他们说这句话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乙: 所谓“中国人口太多”这个问题, 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看。 比方说,现在中国有13亿人, 许多人都说“中国人口太多”。 如果中国人口现在只有6亿, 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说“中国人口太多”了。 但在1900年, 中国人口只有4亿, 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口太多”。 事实上, 所谓人口是“太多”还是“不多”, 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恰恰是那些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的国家觉得人口压力大。而那些经济发展迅速,能够提供充分就业机会,并顺利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初始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人均资源拥有非常少,反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感觉劳动力缺乏, 亚洲四小龙就是例子。

甲: 那么, 即使“中国人口太多”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是不是就一定要采取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呢?

乙: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 控制人口增长其实有很多种方式, 并不一定要采取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例如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提高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教育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等, 这些措施对于降低生育率的作用非常大。与其花这么大的力量去推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如在上述几个方面大力推进。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 其他国家都没有采取强制手段,照样做到了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如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生育率就降到了2。0的水平。 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教育普及、尤其是妇女扫盲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会直接导致生育率迅速下降。

甲: 虽然你提到的这几项措施确实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但采取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也可以控制人口数量吗?

乙: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是有成效的,但同时也是有很多负面效应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人口性别比失衡以外, 强制计划生育还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恶化了干群关系, 每年还要花费大量的计划生育经费。 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30年的计划生育经费总值估计在3000亿元,假如将这3000亿元用来普及教育,就有3亿人可以读完初中。中国目前文盲和半文盲总人口只有1。8亿,还可以多出一大笔钱来提供高中教育,假如教育政策倾向女性,中国不但全面扫盲,而且还多出一亿多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女性。

甲: 支持计划生育的人常常说, 如果30年前不实行计划生育, 现在中国人口就是16亿了。 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乙: 我在前面已经说了, 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妇女的教育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生育率。 更重要的是, 这些措施不仅对降低生育率和控制人口数量有正面的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城市化、妇女教育水平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并迈向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题中应有之意。 如果采用这些软性的手段也能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 为什么一定要采用硬性的计划生育手段呢? 打个比方说, 如果一项国际争端可以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来解决, 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呢?

一个营销总监的辞职自白

某企业,曾花了半年时间,到另一家著名企业去挖来了一位营销总监。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营销总监就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颇有成绩。然而,就在大家都普遍看好这位年轻的营销总监时,他却毅然决然地辞职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正文】
   *总:
   转眼间,我来公司已三个多月了。
   回首三个多月以来,真是一言难尽。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但,还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
   也许下面很多话都比较尖锐,比较直接,也许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也许有不少欠考虑的地方,毕竟到公司的时间还不长。但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对公司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有所裨益,希望公司的明天走得更稳健一点,走得更健康一点,走得更远一点。
   这就够了。
  革命是为了什么?
   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从历史和实践来看,革命无怪乎两个目的,一是推翻;二是改良。
   那公司招我来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当初公司和我都没有认真去地考虑。但这个却是公司为什么请我来的根本点,也是我为什么到公司来的根本点。正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所以到今天,就出现一些原本就没有必要出现的问题。
   终于直到现在,公司和我,虽然没有经过坦诚地沟通,但大家彼此却也终于知道:公司原本并不需要一个营销总监;公司也许更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经理,一个又一个能够把烂市场起死回生的区域经理。
   洪秀全,因为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太平天国失败了;
   孙中山也因为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孙中山也失败了;
   而只有毛泽东,清楚地知道,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所以带领一帮兄弟,经过若干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实现了革命的目的。
   而我们呢?
   营销总监是做什么的呢?
   虽然,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我们彼此并没有去认真深入地沟通和探讨。
   就我个人来看,营销总监无非做三种事。
   一是建立、规范和强化营销管理体系,职能侧重在于规范销售管理和品牌建设,但它往往是以牺牲短期业绩着眼于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如果企业还没有超越生存基础目的的话,那聘请营销总监还并没有必要。这种营销总监才真的叫营销总监。
   二是巩固和提升销售业绩,职能侧重在于市场开发和完成销售业绩,但它是往往以牺牲和透支市场为代价,搞掠夺式开发,与老板下达的业绩压力竞赛,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企业环境里。这种营销总监应该叫销售总监才对,因为他背上背着两个指标:销量与回款。如果说我们公司还需要营销总监的,也只是需要这种营销总监。
   三是建设品牌和公关策划,职能侧重于品牌拉动和公关开路,但它往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各领风骚三五年,你方唱罢我登台”。这种营销总监应该是市场总监才对,依靠强势的品牌拉动和公关新闻策划,把市场在短期内轰起来,市场起来之后,能否守得住,就看企业的造化了,销售系统能否支撑得住是关键。
   所以,对比我们公司的现状来看,我们并不需要营销总监,也许更需要一些区域销售经理。絮我直言。这正好也和当初公司邀请我加盟的意向是一致的。但在当初,让我来做区域经理,也许我是不会来的,因为我本身就在做着区域经理,而且做得很好。于是公司就以做营销总监来打动我(这只是我的猜测,是否真的是这样,我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我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于是我就来了。但来了之后,公司在试用期间把我放在某一个区域蹲点使用,当然,顺理成章,我也就成了一个区域经理。
   这一点,我能理解公司的良苦用心,但这种做法好不好呢?坦白地说,我感觉很不好,这不仅对我是一种伤害,对公司更是一种伤害。我敢肯定,我现在蹲点来操作**市场远远比公司直接招我来做**市场困难得多!
   来自非市场的因素太多太多!
   所以,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来搞革命,只会把革命者和革命本身都弄得都很受伤,很被动。
   说起这些,我不想去纠正我们的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面对将来。过去已经是这样的,我不想将来还是这样,公司和我都受不起这种时间的浪费。所以,我只想说明一点,以后,公司想让我做什么,就最好明确地告诉我,我觉得能干,我就干;不能干,就不干。
   不要连革命的目的都没有搞清楚,就让我去干革命。
  我们是盯着目标还是过程?
   因为我们革命的目的不清楚,所以,我们革命的目标也就变化莫定。
   刚来的时候,公司告诉我:咱们公司的管理很混乱,我们需要把管理规范起来,加强制度化建设。于是我就开始抓营销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但制度化建设有两个前提: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顶住业绩压力。然而,这两点我们都没有做到,就急急地否定了新的制度。
   第一,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出台,肯定会破坏现有利益既得者的平衡,所以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肯定是需要时间和磨合期的。
   美的,推行事业部制,花了三年时间,三年销量没有提升,反而下滑。但现在,美的做得怎么样呢?主动求变,活下来,而科龙一直没变,却几近死了。
   第二,我们的制度监督者,尤其是财务系统,却对新制度抱着一种非常呵求的态度和原则,好像,新制度一出台,他们什么就都万事大吉了,只要按制度进行监控,就可以了。从来不从财务的角度进行一些分析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地控制;从来不从财务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反思工作,只是抓事后追究和处罚;如果是这样,那财务工作就太好做了。
   第三,实行新制度后,一看,哎,销售与以前相比,没有提升,反而下降,所以新制度也不过如此嘛!那我们有没有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是新制度的原因嘛?还是有其它因素?我们有没有深入地分析一下是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没有啊!
   第四,实行新制度后,制度中的每个人都得调整,牺牲短期业绩不可避免的,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种时间尽可能地缩短,而不是一点时间都不给。**分公司推行新制度,是一个月时间都没给够。
   第五,在新制度的试行过程中,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必须时刻跟进,随时调整,而公司并没有给我这个时间(我得去别的区域走访市场,远程跟进只能是不解近渴),却让制度的监督者来跟踪,可想而知,不能跟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新制度却还得遭遇制度监督者的呵求(不懂销售的监督,纯从财务角度考虑),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在上述五种因素的制约下,新营销体系流产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情理之中的。就是再好的制度,也是同理。
   大家都在盯着过程,就忘了我们的目标。
   就像一个故事讲的一样:有一个父子俩,在雪地上比赛走路,看谁走得直又快。父亲看着终点,一步一个脚印,做得既直又快,儿子看着自己走的每一步,走一步回头看一步,结果是又慢又弯曲。
   其实,*总,您的心情我完全以理解,您也并没有错。
   也许错就错在我们实行新制度的基础还不成熟,因为对于我们目前来说,太需要的是业绩,而不是管理。
   但我们的这种做法,让我害怕,我再不敢去推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啦!因为我这样做的结果,好比是我拿出更多的绳子让人往我脖子上套一样!
   而我们千变万化的目标调整,却也是让我无所适从。
   一会儿,是完善新制度,马上就能适用全国;一会儿是走访区域市场,马上让它起死回生或者在销量显著上升;一会儿,又让蹲点**区域上海,兼顾**大区;一会儿,又让我就只做**市场?下一步,又不知道是什么?
   我成什么啦,我?
   短短三个月,就让我来做这么多事情,能有一个结果吗?就是三个月,能做好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
   于是乎,在这种变化的目标中,自然而然的,从关注我的目标(目标太多变化太快根本无法关注)就变成盯着我的过程啦!
   没有目标的过程,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急啊?我有力都使不上?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于是乎,很自然,我每一件事,都无法抓出一个合理的很好的结果来。
  革命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
   任何革命,不管推翻也好,还是改良也罢,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既有时间的代价,也需要人财物等资源的付出。
   记得当初公司在明确营销目标时,明确规定:销售同比增长50%,利润达到5%(之前是-5%)。单纯从这个目标本身来看,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要我们的配套支持体系和相应的资源到位,实现这个目标应该说是毫无怀疑的。
   但是随着对公司了解的深入,慢慢发现,这个目标是那么的孤立无援,没有任何辅助支持体系,除了营销系统的我和各区域经理外,好像任何人对此目标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且,很多相关人员就把此作为对我和区域经理尤其是我的一种约束条件,“哎呀,石总,我们这是为你好哟,不然,你这50%的增长率就完不成啦,你这5%的利润率就保不住哦!”不知道*总您听到这种话,是什么感觉?而且这种话却是从某些职能部门的领导的嘴里说出来的!我很难想象,好象这些事与他们毫不相干似的。我想,一旦大家都抱着这种意识,我想,光靠营销系统的这帮兄弟,没有财务、生产、行政等系统部门的支持,我们怎么干啊!
   所以,也就可想而知,**分公司一开始搞新营销体系试行,马上就有人抱着终于可以“万事大吉”了的思想,“我们只要严格执照制度来监控就行了”,于是,就有人抱着**分公司唯恐不出事的心态在看热闹,于是就有人抱着石总唯恐不出事的心态在看热闹!
   做销售的都知道,没有资源,是什么都做不好的。一个人再能干,如果没有什么资源,什么事情都难做好。懂得争取资源绝对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相反的,懂得争取的人往往是一个能干的人,再能干的销售经理,也不可能做无米之炊。资源虽然不是万能的东西,但是没有资源去做事情却是万万不能的东西。
   第二,有了资源,还需要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促成不了什么事的。当然,我们讲事在人为,谋事在人,但成事与否?及成事的时间怎样,那还需要时间来促成,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其实话又说回来,不要公司要求我怎么做,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一定的结果。虽然,任何事情,不是有什么样的资源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有什么样的结果就一定相应有什么样的资源匹配。
   就像公司要求的销售业绩和利润业绩,光靠我一个人是远远完不成的。这需要相关的资源匹配(人财物等),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同作战,需要各个区域的单点突破,需要公司决策层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破除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当然,更需要我本身的努力和付出。
   在这点上,*总您的信任和支持,毫无疑问是最大的。
   但更多的,我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我还需要有人来执行我的思路和决策。
   然而,这三个月来,我没看到来自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相反,更多的是看到职能部门的冷嘲热讽和巨大的无形的阻力,更多地听到来自某些人的小报告和“小鞋”,更多地感觉到来自某些职能部门和某些区域市场既得利益者的“串联”。
   也许,这就是我们独特的企业政治的力量吧!
   然而,这三个月来,我没有人来执行我的思路和决策,相反,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独自孤独地穿梭和奔波在各个区域市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很多人在谣传我中伤我,我还得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无形的压力。
   这种情况正常嘛?这种文化能让人安心工作吗?这种环境能留住优秀人才吗?这种氛围能让企业不断地做强做大吗?
   我想很难!
   我是谁?我是来干嘛的?
   我是公司的一份子啊,不是来坐享其成的!
   不是来跟某些人过不去的啊!
   我是来干活的,我是来希望有所作为的!
   我是来和大家一起共渡企业难关的啊!
   我需要大家的帮助共同努力,把企业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啊。既然大家都想“封杀”我,干脆就别叫我来得了嘛!叫我来,又不给我资源,又不给时间,怎么干啊?
   人家一年多没弄清的**区域市场的帐务,叫我一星期全部弄清?那可是连送货单都没有的啊?那可是业务人员和区域经理都换了好几个的啊?那可是连财务人员都没有的啊?这种话从领导嘴里也能讲得出来?
   人家花了很多钱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开发出来的四家全国最重要的重点K/A客户却叫我两个月内全部开发完毕?而且还不能花什么钱?(这种话也是从领导嘴里讲出来啊!好像是我家的开的大卖场,就算是我家开的,也还得通过家长的同意啊)人家光是为了弄清好***大场找谁谈进场之事可是花了多少钱您是知道的啊!***大卖场同样也是如此?还有***大卖场…………
   所有这些,我都能接受!
   因为我知道,不能在公司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解决公司难题和问题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因为我也知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因为我更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但是,也不能这样对我啊:
   7月份出差某些区域市场的差旅费到9月份还没给我报销冲帐。最后实在是在我的催促下,无法推脱了,才给冲帐,但冲帐时却找出了一些莫须有的理由说违反财务制度一扣再扣!
   最近我去了一趟**区域了解分公司刚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而我回来后的差旅费,好像还要打报告才能报销?而且,就算打了报告也不能全报?还要打电话到下边去核实?(才多少钱啊?三天出差,所有包括起来才400多块钱啊?)
   蹲点**市场后,因车子光送货都忙不过来,最近这段时间,所有大卖场全部调样和换样,车子每天都忙到晚上八九点钟后才结束;加上很多时候,事情很紧急,拜访全国重点客户、业务公关洽谈等,于是我发生了一些打车费和市内公交费(可是这个好像也要打报告才能报销?而且还不能全报?
   天啊,这就是一个营销总监的权力吗?这就是一个营销总监所能掌控的资源吗?
   我想,我们任何的一个区域经理也不止这些资源吧?
   我没有驻外补贴,我能理解公司,我也认了;
   我没有交通补贴,我也能理解公司,我也认了;
   公司认为**区域市场比全国更重要,让我蹲点抓**区域市场,把我待遇重新调整和规定,我也能理解公司,我也认了……
   这些我都能理解!我都可以接受!
   企业有困难,我能理解,我也能接受,因为我相信,通过公司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有的。
   正因为如此,于是我尽可能地在不花公司资源的情况下,努力争取把事情办好办成。当然,不花资源是不现实的,于是,那就自己承担啊!那就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啊!
   于是,在这种思路指导下:
   **大卖场基本没有花什么钱没多少时间就基本同意我们全国市场全线进入了!
   **大卖场基本也没有花什么钱没多少时间就基本同我们签了全国采购大合同!
   在蹲点**区域市场的期间,我所在第一个月同比费用下降80%的基础上,销量却增长了100%!第二个月同比费用下降50%的基础上,销量却又增长了一倍!
   来了公司快三个月了,经我手里花出去的经公司报销的业务招待费,全部加起来没有超过2000元!
   ……
   所有这些,真的不花钱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在公司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都自已承担了。这些,如果我不提出来,又有谁知道呢?
   然而,即管如此,最后调整的结果呢?却是这样?
   然而,再怎么调整,也不能这样调整啊?
   再怎么没资源,也不能这样没有资源啊?
   如果这样,我还能做什么?我又能做什么啊?
  体系的力量在哪里?
   为什么前几年风光的国内家电企业,尤其是彩电行业,为什么到现在却整体亏损?
   为什么前几年风光的国内保健品企业如此NB,为什么现在却生意惨淡?
   为什么前几年默默无闻的外资家电企业,现在却逐渐摆脱困境从幕后走向前台?
   ……
   不是别的,就是体系营销作战的作用。
   这些从打一个电话就可知道:
   *总,你可以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随便拔打我们某一个职能部门或驻地分支机构的电话,随便了解一些情况,保证有很多人会说,“这个我不知道”“这个不是我管的”“那个你找**吧”“那个**现在不在”……
   前段时间,中国质量万里行的一个朋友给我来电话说,前段时间,中国质量万里行在搞各个行业的明查暗访活动,其中抽到了我们公司。当时,抽查了总部的800免费电话和北京的服务电话,是以询问公司总部的地址为查询内容,但得到的答复很不令人如意。北京接电话的就很不客气地回答不知道,总部800电话也是很长时间才有人接,接了电话后也是说不知道。当初,我还不相信,于是我自己亲自试了一次,很让人生气。于是,一方面,我赶紧通知了总部和北京加强这一块;另一方面,赶紧与我那个朋友沟通,叫他们想办法一定不要公布了,免得影响不好。经过一番周折,花了不少关系和资源,最后终于搞定了。
   这些,我没有说,又有谁知道呢?(其实,我是个很能说的人,只不过,现在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了之后再说,甚至做了都不说!)
   我想: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家庭一样经营,尽心尽力,还有什么搞不好的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天堂里的人一样,相互帮助,我们还有什么搞不定的呢?
   如果我们每个体系的人都能这样的开展工作,那还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的呢?
   *总,还是回归到当初您对营销系统的要求:业绩增长50%,利润提升50%。
   但这需要哪些前提、充分和必要条件呢?
   如果我们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行政部门等支持配套职能部门的职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及能力都能同比增长50%,我们可以设想,完成上述目标还有问题吗?我敢保证,完成上述业绩绝对没有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行政部门等支持配套职能部门的职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及能力都能同比增长不大或者下滑,就算我们销售系统的人员累死一批又一批,又能怎么样呢?那也很难保证能够完成上述业绩啊。
   也许是销售部门的业绩很好用数字和指标来说明,于是大家都习惯于用这数字来往销售部门身上套。这是对的。我想每一个做销售的,应该也能接受。但是,我们其它部门呢?
   先说我们财务部门:
   不是说分支机构的报告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回复吗?但我在**区域蹲点的这段时间里,几乎很少看到过报告是在二十四小时回复的?绝大部分是必须催了几次之后才能看得到啊!我的报销单是在两个月后催了多少次之后才冲掉的啊!
   请问全国这几个分支机构,有哪个分支机构没有碰到过财务部门开错增值税票之事?而且是经常开错?
   几乎所有分支机构的库存的财务数据都有问题,那是不是我们的财务制度设计有问题呢?光来事后追究处罚能顶个屁用?
   我们的财务还只停留在基本的记帐的水平上,从目前来看,可能连记帐都会出问题,更别谈辅助决策?我们每一个新品的推出、每一个特价机的推出、每一个老款的打折,是否都经过了财务的科学计算?是否都有明确的数据分析,告诉公司决策层,这个新品可以推出还是不要推出?这个特价机可以搞还是不可以搞?这个老款可以打折还是不可以打折?都没有啊!
   薪酬标准的制定,财务部门能拿出分析数据吗?没有啊!
   ……
   再说生产部门:
   我们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什么居高不下?为什么人家的生产成本却只有不到我们的一半(还开税票),而我们却做不了?
   我们产品的质量为什么老是出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放错了开孔板?或者开孔板的尺寸不对?安错了灯泡?接上电源灯不亮等等?
   我们的型号很多,却为什么总是青黄不接呢?老的没有了,新的还没有出来?
   我们的型号不少,但我们产品的生命周期却很短?匆忙上市又匆忙退市?
   再说……
   不说了。
   原本我们的力量就很薄弱,原本我们的资源就很分散,我们需要把薄弱的力量分散的资源集中结合起来使用,我们才可以干点事情!否则,我们只可能是做历史的匆匆过客,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体系的力量是惊人的是巨大的,孤军作战只会是让“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各自作战只会是互相拆台只会加速企业的灭亡!
   华为有两句话说得很好:
   “我们提倡学雷峰,但绝不能让雷峰吃亏!”
   “我们提倡学焦裕禄,但绝不能让焦裕禄早逝!”
   但我们呢?
  企业文化的阻力可以杀死人
   曾经有人这么说,文化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是从内到外的,它会渗透组织成员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与此同时,文化的力量杀人是无形的却也是最厉害的,它可以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刚来公司时,记得有人提醒我“石总,您来之后,可要小心啊,公司里面可到处都是地雷啊,稍不小心,中了地雷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记得我当时说过一句话,“只要我是为公司着想,对工作负责,不徇私,我想,公司领导会理解和支持的。所以,我说,就是前面有万丈深渊,有地雷阵,我也一样地勇往无前”。
   然而,时至今日,我发现,我想错了。
   却正如某人所说。
   而我呢,却好象“出师未捷身先死”“伤痕累累”。
   也许,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杀人于无形中。
   我想,如果我的引进能换来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提升,这未尝也不是件好事。这关键就是*总您的英明决策啊。
   我想,有了*总您的英明决策,有了大家对未来方向的坚定认识,我们上一个台阶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正如联想的柳传志所说,做企业,就像撒土一样,撒一层土,把它夯实,再撒一层土,再把它夯实,层层撒土,层层夯实,企业就是这样的炼成的!
   我们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带来一股又一股清新的职业习惯和氛围,不断地融合和聚合,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性格和文化。
   而我们呢?
   留不住外来人才,留不住新聘人才,永远就是那股旧有的习惯和势力在坚守阵地,就算是有些新鲜空气偶然吹进来,但最后还是被“吹”走了。
   只有新进力量大或强到足以抵抗或阻止旧有势力的进攻或蔓延,新旧文化才可以和平共处或相互融合共同成长。
   企业,也许永远就是在那两种文化中甚至更多文化的磨合中成长进步。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能足够强或太弱,否则,就是一边倒。文化的绝对垄断性就会表现得不可一世,文化就会杀人于无形中。
   记得我刚到下面的分支机构出差时,听到很多负面语言,说什么“我到一个市场一言不发,临走时,就说你就这么干吧”,说什么“我到市场后,就批评大家,说什么这个做得不对,那个做得不对”,说什么“我专挑豪华宾馆住宿,住一晚就是三四百”,说什么“我不像个领导样子,与大家都打成一片”,说什么……,反正,什么说法都有,什么语言都有,真是的,让人哭笑不得!这哪是我啊,我是这样的吗?
   别人不了解我,*总您应该是比较了解我的啊!
   也许一个人这么说,你会根本不相信;如果两个人也都这么说,你还是不会相信;但如果有十个人这么说,你就要考虑是怎么回事了;如果大家都这么说呢,你还会坚定立场吗?
   如果答案是YES,我想,我终此一生为您服务,也是无怨无悔的。
   然而,有此事情的变化和调整,我不知道是您的意思还是大家的意思?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作为公司高层领导(营销总监应算是高层领导)的工作调整,公司至少应该事先和我沟通或打声招呼吧!然而,事实上,除了*总裁助理跟我谈了一下之外,就没有其它的任何沟通啦!就算我是一个普通员工,也应该有最基本的知情权吧!我想,这也是组织对个体的最起码的尊重啊!
   可是我们有吗?
   哪有这么随意的啊?
   就算是捏面团,也还需要先洗一下手啊,然后还需要用一下力啊!
   还有一些事情,更是让人无法接受。
   根据公司的规定,我的费用一部分是有标准定额的,一部分是实报实销的。在执行过程中,我所有的费用都没有超过公司规定的标准;而且,事实上,不仅没有超过公司的标准,反而是大大地低于公司标准。
   就拿大家反应的住宿费来说吧。为了节约费用,我基本都是找朋友关系,住宿是尽可能地便宜(我住得最低的是我住宿标准的三分之一,最高的是一半,豪华宾馆之说从何而来?);发生的一些市内交通费(打的费)也是实属必要:去机场、业务洽谈、客情沟通等,在这种时候时间和效率就摆在了第一位。但是,这些费用的发生,当初聘用协议是明文规定实报实销的。但现在却还要打报告才能核销?而且,公司在审核这些费用时,还要打电话到当地分支机构去查询,了解我是不是花了这些市内交通费???
   *总,我会为了这几十块钱的东西而这样干吗?有了这几十块钱我能富了吗?没有这几十块钱我能穷了吗?
   *总,信任啊,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啦!
   这是一个公司对其营销总监的最基本的信任吗???就算是算作区域经理,也只有这么点信任吗?
  在这种文化下,我们怎么能好好地干好工作啊!
  家族制还是家族化?
   家族制,到底好还是坏,没有一个定论。把企业不断地做强做大了,就是好的;把企业做小做垮了,就是不好的。
   所以说,能适应并促进企业发展的,才是好的。
   而我们呢?
   我们在家族制这个问题上,却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总,除了您之外,还有许多您的亲戚在企业里,而且都在某一方面任着高职。不是说他们做得不好,也不是说他们仗势压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总,您不能保证他们与您都是抱着一样的想把企业做强做大的想法,哪怕暂时牺牲些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您能做得到,他们不全能做得到。
   在这点上,应该说方太等家族企业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方太最彻底地执行两个原则:
   1、口袋理论。只有自己与儿子的口袋是同一个口袋。也就是说,除了亲生儿子外(只适用一个儿子,不适用多个儿子)别的任何亲戚都不能进入这个企业。要么,就单独给他另外一个企业,让他自己去折腾去。
   2、家族制而非家族化。允许家族的人进入自己的企业,但不是家族的每个人都可以进入自己的企业,符合口袋理论的才可以进入。这就严格控制了裙带关系的产生。
   而我们呢?
   第一:在这点上,我们公司,虽然目前没有大的问题产生(还好,公司现在还可以控制他们,一旦有一天,他们无法受控时,那对企业绝对是致命的),但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很大隐形炸弹和无形障碍,这些问题迟早会爆发,而且一旦爆发起来,那就是不可收拾的。
   第二:由于这些人的存在,给公司塑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也许他们都做得很好,但大家对这些“皇亲国戚”还是带着一种另外的眼光在审视,这自然而然地对他们产生一种“偏斜”和“偏差”,从而自然而然地对树立企业良好的“三公”文化带来了破坏性。
   第三:在创业初期,大家可以共苦,但过了创业期后,大家能否相安无事就很难说了;而且,在渡过创业期后,怎么合理分配胜利果实,则又会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难断家务;而且,更有甚者,拿了桌子上面,又开始拿桌子下面的。
   这就是家族化的问题。
  公司能有明天吗?
   问自己这个问题时,心中一种说不清的感觉。
   从内心期望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公司越来越好,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强大,越来越NB。
   然而,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有这个充分条件吗?
   我们有这个必要条件吗?
   我们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资源积累和赢利模式吗?
   我们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架构吗?
   我们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机制吗?
   ……
   然而,这些我们好象都没有啊!要有,也都只是短板。
   虽然,我们有一个还算不错的老板,但没有上述这些条件或条件不足,没有很好的组织架构和人才机制,也就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水平和执行水平,所以这些因素就构成我们企业前景的困扰因素。
   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上述因素,我们的明天就很暗淡。
   应该说,我们也有自身的很多优势:
   领导团队的事业心;基层员工的责任心;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以及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等,这些都构成了我们能够追赶美好明天的因素,只要我们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把我们的劣势变为优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总,所有这些,也许很不中听,也许很逆耳,也许很打击人,但有三点是非常肯定的:
   1、我不是刻意去中伤什么,也不是刻意去评论什么(我是最不屑那么做的人,来公司这么长时间了,我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我只是想让*总知道和明白,我们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太多了,不然,我们谈何公司的明天啊?
   2、我本身确也存在很多问题,对自己的定位上、在心态的把握上、与大家的沟通上,我有很多做得非常不够的地方,那是我该深刻检讨的方面,也是急需提高的方面;
   3、我对公司的关注胜过一切,我非常相信*总您能把这个企业带向成功走
   向未来,所以,终于,一鼓作气说了这么多。但是,如果你不能明辨是非、分清黑白,依然是自以为是、言而无信,那么你想把企业搞起来,几乎是很难的。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两个:第一,告诉您我准备辞职和为什么辞职?第二,告诉您企业要做强做大,上述所说的是不可忽略的。是否有用,全在于您怎么看了。
   当然,您我都不用担心也不必担心,地球离了谁都照转。
   心 声(后感)
  
  
  我们有着太多的相似有着太多的共鸣,今天我还在考虑着中国到底是缺乏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还是缺乏拥有现代企业经营领导能力的老板?我们大家都希望能给这些落伍的企业和企业的领导者带来新的观念、新的制度...可是老板是否又有决心改变。又是否愿意接受新的东西,更甚之“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改变。没有改变无所谓学习”的道理老板们又是否明白。就像在社会流传的格言“有个好爸爸不如有个好公司,有个好公司不如有个好领导”。
   其实很多职业经理拥有奋斗的激情,敬业的精神、专业的知识、良好的客户资源、优秀的团队...这些都是这一代人的财富,但是他们欠缺的是经验、更高的素养和一个好的领导。
   我想很多人曾有过类似的概况,同样的沮丧,但现在回过头来,觉得当初至少犯了几种失误:1.沟通出现问题,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不可否认,老板是想做事的,不然他不会让你来的;2.认识出现问题.到了这位置,我们已经不是区域经理了,考虑问题的角度要从全局性去考虑!工作是有重心的,认识出现偏差,工作重心就会出现偏差,到后面只会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倒做了一大堆;3.魄力出现问题.要做好一些的事情,必须要做好必要的铺垫,而做好必要的铺垫之后,就必须誓死达成!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总之,乌云来时我们看到的是雨后的彩虹!
   促成一个销售经理辞职的问题有很多,在我看来,双方面的责任都有。最大的问题是沟通的问题。沟通的有效性是时下营销人员不可回避的沟壑。企业的真正的意图,我们必须了解清楚;我们的行动过程,企业必须了解透彻。时时沟通,处处沟通,才可以避免日后的痛苦
  这篇文章读起来的确很有启发性,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沟通欠多,太多精力做事而没有“做人”,太过激清而缺乏稳重等等。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太多,可以说是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这些问题也是职业经理人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所以我们这一代职业经理人不但要为更多的企业搞好管理,同时也肩负做改造和改型这些企业的重任。
  我记得一位老先生说的一句话: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40%来源于知识,还有60%来源于人脉(大意如此)。可见,要想获得成功,两者必须兼顾,不能单腿走路。
   无论在这些任职中发生了些什么(发生的问题或许能说明一些东西),但关键是目前社会上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太浓,造成了无论是雇主还是经理人都比较急躁,很少有耐心去完成一些长久目标。在这种景况下,通常的表演就是:双方一见如故,然后开始盛情邀请,然后开始度蜜月,然后由于立场不一致(雇主和经理人的立场不一致是本能的)开始有些摩擦,这个时候如果处理不好,就开始分歧加大,乃至挂靴而去,极端的例子就是反目为仇(很多的商业实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老板来说还是对经理人来说,关键是达成共识,对价值观,对目前,资源的配置,对体系的建设达成共识,双方在没有办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是好聚好散,不要弄得一天到晚闹革命似的。毕竟,管理企业是一门科学,而不是革命,如果动辄就是以革命和被革命的姿态出现,我还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我想将来也不会有成功的例子
  个人看法:
  1、 为什么在此公司近半年的请求后,会接受它?你是否在它了解你的时候对它了解够了,还是你的感性让你失去理智的分析?
  2、 如果你对它了解够了以后,你是否清楚了它邀你加入的目的?它真的要给你施展才能的舞台,舞台有多大,舞台下面都有写什么人,舞台的背景是什么样,舞台有哪些道具?还是隐藏着别的目的?
  3、 就像文中提到的,你加入此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在进入之前都很清楚,你有没有做过达不到目标的退路?或许现在就是你的退路 -离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在乎(资源不够你不在乎,舞台出现问题你不在乎,。。。)?离开了这些,你又能奢望到什么呢?
  4、 就像做营销方案一样,尽可能的去避免成本的加大,我们在作出选择时,一定要胜券在握,虽然我们不会所向披靡。
  我的看法,很多出问题的节点是在沟通上的原因,如果能与那些老总早些沟通,早些陈述你的管理想法会不会更好呢,固然,我们有一些困难是不愿表现在别人的眼前,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其实就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明知道只有那么一条路可以走,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做到。作为职业经理人,有越来越多的说法影响到这个行业,很多人说职业经理人都是短期行为。我不知道各位如何理解,我想还是需要整个行业的人士来维护吧。
  在我们这一批的职业经理人身上,可能大多数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形(如果你没有,那恭喜你真幸运),我想这可能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整个行业环境的问题,国内职业经理人的真正发展也就是这三两年的事情,整个行业远远不成熟,二是大部分的职业经理人(尤其是90年代后才进入市场的年轻一代)接受过较完整成熟的西方职业经理人素质培育方面的影响。那么在与市场现状进行对接的时候就肯定会出现巨大的差异,就需要时间来对市场对职业经理人在本土的生存发展进行对接、适应。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家族企业的弊病。经过这样的事情后,我想您肯定会有所悟,肯定会更加了解本土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也肯定会更加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共勉。
  只是作为高层管理人员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沟通,同老板沟通,同职能部门沟通,同下级沟通,只有当大家对你的工作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才能够推广。
   老板的支持绝对能够左右一个高级管理人员的生死成败,如何说服老板是我们这些职业经理人首先应该作的事情。
   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人员的素质结构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的变动,所以说服中层人员接受你的观点取得他们的支持是取得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下级员工特别是市场负责人是真正落实变革措施的人,充足的沟通是营销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如果还是您最后真的辞职成功的话,那么只能说这个企业真的太缺钱了。
   在很多民(私)营企业中,营销管理者总是会陷入既要抓销售业绩,又要抓规范化管理的漩涡中,搞得身心疲惫还无可奈何。我们的企业老板们,在追求“一切向钱看”的终极目标前,能不能给一些空间“向前”看。毕竟站在金字塔上看到的世界,跟站在自家别墅前看到的世界是有很大区别的!
  许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期,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的提升,是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中国市场环境本来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是连这个现实的中国国情都还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我觉得,这个营销人员是不称职的,至少是在中国市场上不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