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nocnews.com/ZhuanGao/07.02/28/ShiZheng01.htm
在日华人积极筹划
中日社会保障制度一元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本报记者 林近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加上日本国内越来越严峻的少子化背景及团块世代退出工作舞台,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日本获得就职机会。特别是,中日两国作为近邻,文化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中日经济交流的急剧膨胀必然推动更多的中国人就职于日本企业。
目前来自中国的高端IT人才数以万计,加上已经回国者及后继者则人数更为庞大,但他们都面临着将来退休年金如何着落的问题。目前的状况是,中日两国就社会保障(年金)问题没有缔结相关的协定,这令在日本工作的华人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按照日本的年金制度,为在老后获得年金,加入社会保险的最低年限为25 年。但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目前在日本工作的华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可能呆满25年就会选择回国,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日本的有关政策,加入年金制度超过36个月不满25年的,只能退还2点4个月的月标准工资,这些人回到中国,还要重新起步,这明显为老后的生活投下一道阴影,从常理上来说也是极其不合理的。
在日本富士通公司就职的在日华人张先生牢骚满腹,他说:目前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每月要扣掉近10万日元,我们搞“IT”的,说得难听点,就是吃“青春饭” 的,不可能在日本奋斗一辈子,在日本公司上升的空间又比较小,过几年终究是要回国的,但回国的话,这边加入的保险算是扔到了水里,而在国内还要从零算起,我们两边靠不上,真是有苦只能往肚里咽。
如何解决这一困扰在日华人就职者的切身问题?在日华人、社团法人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本江思帆女士,在经过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之后,日前向日本经济产业省、厚生省、外务省、社会保险等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望书,希望能在今年3月举行的日中大臣级会谈时将此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并与中国驻日使馆、中国信息产业部、中国软件产业协会等进行广泛的沟通,着手就“社会保险二重加入防止和年金加入期间通算”这一解决方案,寻求中日两国决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据本江女士介绍,所谓的“社会保险二重加入防止”,其基本的思维方针是,为减轻缴纳年金的负担,防止社会保险的二重加入,企业向对方国家派遣员工时,原则上只加入就劳地国家的年金制度,一时派遣的员工,考虑到其与派遣企业的紧密雇用关系,仍只加入派遣国的年金制度。
◆2006年4月,本江女士陪同以日本前首相
桥本龙太郎为团长的代表团访华。
所谓的“年金加入期间通算”,其基本考虑是,在其中的一国加入年金制度但未达到受领期限的标准时,可以加算另一国的年金制度加入期间,通过这种一揽子通算,算出其年金受领额。如果这一点能够得以实现,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众多在日工作华人面临的“去留两难”的后顾之忧。
本江女士还调查了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与日本为回避社会保险二重加入而缔结的社会保障协定,其回避的双重缴纳金额基本数字如下:
·日德协定:约81亿日元(二重负担者5564人,2000年2月生效)
·日英协定:约256 亿日元(二重负担者8705人,2001年2月生效)
·日韩协定:约7亿日元(二重负担者1926人,2005年4月生效)
·日美协定:约834亿日元(二重负担者48229人,2005年10月生效)
·日比协定2005年2月 签署 2007年1月生效
·日法协定2005年2月 签署 目前处于生效准备中
·日加协定2006年2月 签署 目前处于生效准备中
·日澳协定 目前处于交涉中
·日荷协定 目前处于交涉中
本江女士指出,为回避社会保险二重加入而缔结社会保障协定,这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日本已经和不少经济发达国家达成了协议,并已进入操作程序中去,是有蓝本可以借鉴的。但另一方面,要实现这一构想,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提出要望书到交涉、合意,再到缔结协议、协议生效,包括协议的正式签署需要两国政府立法机构的批准,这是涉及到中日两国众多部门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加上中日两国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准的差异,以及中国在日就职者数量的庞大,这一切,无疑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但本江女士对此充满信心。她说,关键还在于“人为”。中日经济的紧密连带已经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中国人就职者在日本的突飞猛进也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会保险二重加入防止和年金加入期间通算”这种方案的提出,是迟早的事情。本江女士表示,她曾经就这些问题与中日双方相关部门的人士进行过沟通,几乎所有的人均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共同的认识。日本政府各级担当官员甚至对至今为止中国方面从未正式提及此问题而感到意外。本江女士表示,今后将尽自己所能,努力推动这一构想的早日实现。并希望中国国内相关决策部门尽快通过政府渠道正式与日本有关部门沟通,早日开始对话。同时深深感谢《日本新华侨报》对此呼吁所给予的关注。
Thursday, March 01,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